来源:知乎、中国基金报、新浪财经意见领袖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前几天,知乎有个很火的问题:

“从事金融行业以来,

你所遇到的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

短短数日,评论过百。

翻完长长回答和评论,

Uni酱心里五味杂陈,

只想起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中的这句话:

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金融行业的造富神话之下,

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真实

那些还在奋斗的金融人

支撑他们的又是什么?



从事金融行业,遇到过最艰难的事


 

知乎@匿名用户


个人觉得金融这个行业最艰难的事情在于:它是一个离钱太近,离天堂太远的行业。因为金融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待在里面几乎每天都要面临很多艰难的选择(如果你有所理想,有所坚持的话),或是诱惑,或是压迫,或是多种齐聚。


 

知乎@韩二蛋

链接:http://t.cn/RoXQdtj


我最艰难的时候是对自己彻底的质疑,在刚从业1年多的时候吧。


在从业一年多的时候差不多是我状态最差的时候,从刚开始觉得自己还行,到见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是那种对整个行业和自己未来深深的质疑。


金融这个工作在没接触过的人看来特别高大上,但真正干了以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里面有各种典型的国企老派作风,也有到处吹牛的市场骗子,有藏在幕后的大佬,有投机倒把钻空子的人,有风光无限的大牛,也有锒铛入狱的,有业务精纯但是根本不会演讲的行业专家,有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精英,什么人都有。我觉得自己只要认认真真工作,总会有出息的,原来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为啥我看到的很多人我都学不来呢?为啥现实意义的成功的人靠的不只是自己的努力啊。

这个浮躁的行业功成名就身价上亿可以很快,但不管你多牛死的也很快。


后来我也接触了一些人,没有那么光鲜,但是活的很体面。体面,是真的靠自己本事活得很好。例如之前认识的某研究部老大,德高望重,话不多,宏观分析、行业、汇率什么都懂,出去讲座用的是体育场,上过电视上过新闻,总之很牛。一次接前辈去现场的路上,聊起来:和我一起的人好多都进去了。


金融行业的收入和人员构成是这样的:中间很少部分的高管和搞投资成功的拿着顶薪,我们这样的基层从业者占绝大多数。不要只看最高的那一小部份,看看那些踏踏实实活的很体面的人,反正我也想成为这里面的一员,真的不求大富大贵,只求靠自己的本事活着,挣的钱能睡得踏实。所以啊,我们这种一线小兵,还是为程序合法的前提下练好基本功吧,保持一颗初心,不要眼红别人,永远保护好自己,不该说的话别说,不该做的事别做。


 

知乎@陈宏

链接:http://t.cn/RoX84KB


作为监管者而言最难过的事情是,你很清楚某些问题该承担责任的人是谁,但你也清楚,下重手处罚只会被转移到没有话语权的基层人员身上,最后选择的只能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在投行:你的工作就是你的生活


说到金融行业,不得不提的就是投行。投行是众多金融学子的心之所向,高薪和长时间工作成正比。在任何行业或者工作中,如果你要在高压环境中工作很长时间,你也会为你的努力得到更高回报。这对投行来说更是如此。


资深投行人士安德鲁•古特曼在《投行生存手册》书中写道:


在投行行业没有所谓的工作和生活平衡。作为投行人,你的生活就是工作。成为投行人需要做出巨大牺牲,无论这些牺牲是睡眠、健康、友谊、家庭、兴趣还是假期。当然,这些代价也会有收益,否则,投行也不可能成为抢手的工作。



我认为如果你想试着去理解投行的文化,需要知道以下4个要点:


(1)初级投行员工是商品。

(2)最重要的是工作。

(3)公司拥有你。

(4)你做的每件事都生死攸关。


初级投行员工是商品要了解的第一件事情是,初级投行员工的待遇像商品一样。作为商品意味着你很容易被替代。你时常会被提醒,有很多本科生或者MBA学生为了得到你的位置甚至愿意不惜一切代价。


这份工作的本质决定了你是可替代的,从智力角度讲工作并不是太难,它也并不需要很多思考,甚至几乎不要求创造力。换句话说,只要你足够聪明,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并且能够保证工作时长,你就可以做分析师或者经理。而且,你在那只需要做分配给你的工作,不需要你想出高明的主意。初级投行员工,特别是分析师,只需要好好工作,不需要多说什么。


因为你可以被替代,你需要工作到透支为止。对分析师来说尤其如此,分析师通常只工作两年。即使那些设法使自己与众不同的初级投行员工,也就是所谓的“明日之星”,还是要更努力地工作,因为投行高层总是希望把他们加入到自己的团队中。这一文化对于形成投行是“血汗工厂”的认知,以及高压的工作时长和工作安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工作下一个需要了解的投行文化是只有工作最重要,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另一种说法。从投行高层的角度来说,只要工作完成了,并且完成得没有差池,分析师两天没睡觉,或者经理不得不取消伴侣的生日晚宴是理所当然的。董事总经理很少和分析师、经理有交流的事实强化了这种态度。因为董事总经理和分析师、经理之间还有一两个级别,比如副总裁。


第二个结果是初级投行员工的职业发展变得次要了,作为初级投行员工,你就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学习的。投行高层通常没有时间或者意愿来做导师或者回答问题。对他们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事。


现实是当你意识到投行只不过是一份工作,并没有非生即死的情形的时候,你就很难再像之前那样工作了。

金融行业,值得你为之奋斗吗?



看完上面的内容,你对金融行业失望了吗?


人们都被金融圈那些造富神话和坊间传言的假象欺骗了,事实上任何工作,都是付出和回报成正比。你羡慕他们飞机头等舱满世界跑,又何曾想过你的朝九晚五对他们来说也是从未体验的生活。假如你去问他们,“金融行业,值得奋斗吗?”


那些千千万万还在金融圈拼搏的人,他们会说:值得奋斗,并且我还会继续奋斗。


安信的证券分析师徐彪曾写过这段文字:




“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我们所承受的压力,真的值得么?


没人能给你标准答案,我只知道父母辈说的很有道理: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进了证券业,成为买方或者卖方一员,不想掉队的话就必须拼命奔跑。


因为,这是一个拼不动就会被扫地出门的行业。绝大多数传统产业里,四五十岁的人才刚刚算得上中流砥柱,证券研究行业里,三十岁正当年,四十岁的老研究员已经比凤凰的羽毛还要稀少,至于五十岁的老研究员,入行以来就没听过。无论你承认与否,每个选手都心知肚明,看不见的时间之鞭在背后不停抽打,慢下来,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淘汰赛里,你可能成为第一个牺牲者。


犹记得入行第一年,某四十多岁正厅级领导从国企跳槽做对口行业首席分析师。却发现,和小年轻一样天天加班到两点身体吃不消,又抹不下脸和老油条那样拿起电话主动联络买方汇报观点,几经周折却始终出不了成绩,最终黯然离开。在他漫长而且绝对辉煌的职业生涯里,研究所成为唯一一段伤心的往事。


因为,这也是一个创造奇迹的行业,可以用最短时间满足一个草根对成功的渴求。360行,行行出状元。唯有证券业可以批量生产状元,而且让状元们在短短2-3年内名声鹊起的同时,轻松获取百万年薪甚至更高。认识的私募大佬,年纪轻轻三十多岁早已身价过亿的比比皆是。呆过的研究所里,30岁不到就经常上央视年薪大几百万的朋友一抓一把。 每一年,当毕业季来临的时候,无数高智商、高学历、心高气傲的年轻人满怀梦想挤破脑袋进入这个行业。接下来的每一天,也都有人心灰意冷地发现自己无法承受压力而黯然离去。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证券研究行业。喧嚣、躁动、残酷但又生机勃勃。"




只有金融人才能体会的乐趣



有些事,只有金融行业的人才会经历,所以有些乐趣,只有金融行业的人才会有所共鸣。



 

知乎作者@PhilippeS



链接:http://t.cn/RqBvE3v


其实金融这行冷暖自知,进门的时候大多是看重钱和虚荣心,进来以后干着干着受不了了burnt out退出的很多,干着干着越来越觉得有意思的也不少,慢慢练功升级做的事情越来越有意思,越来越能掌握big picture,感觉自己能摸着资本和商业运行的脉络肌理,市场里出个什么新闻一看都门清知道怎么回事,接触行业的也越来越多,了解不同的公司是怎么运行的,认识很多和善或aggressive,貌似有能力真草包和深藏不露扫地僧的同事,找到自己合适的那个team上上下下都打成一片,有一帮关系不错的客户投资人天天给你整点殷切的眼神,交的税越来越多,然后某天突然发现发了好多貌似很值钱但两三四年才能拿到的期权和carry什么的,默默地爆个粗md老子已经入局太深了,当小说家的梦想只能再往后推几个decade了。


曾经暗无天日IBD,可能是前台部门里最惨无人道的,以前看到Kobe说你见过凌晨的洛杉矶么,心里就轻蔑地一哼,在办公室里看伦敦的日出你见过么,温暖而耀眼,不紧不慢地摆脱地平线的羁绊,md我的balance sheet怎么还不平。


出差只做过两种飞机,早上第一班和晚上最后一班。


老板有次说have a billion dollar invested with you from the world's biggest SWF does help you focus,我第一反应擦领导英明啊,第二反应靠废话么不是,要加班直说。


Deal做到最苦的时候team出去喝酒,老板说你们觉得这个能不能成,give me your odds,有人说1:5,我说1:3,老板眨巴眨巴眼睛说really? 我觉得是1:10。三周后一蹴而就,老板乐得跟考试作弊没被抓似的。



 

知乎@成成Cc



外资行干的时候,乐趣是与大资金对接的兴奋感。年轻,虚荣。


国内买方干的时候,是处在一个“伟大”开端的即视感,同时发现自己成长的乐趣。专注,不可一世。


出来跟朋友做专注于各种套利的HF时,是见证金融工具影响市场的“自豪”感,还有“自由”。



 

知乎@匿名用户



链接:http://t.cn/RoXmFCg


度过对工作的蜜月期之后,再去想是什么支撑我继续从事这份劳动强度极大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主要针对二级市场投资圈):


1.每天打交道的应该都算是素质在金字塔尖的人。即使作为刚入行的新人,也可以接触到上市公司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领导,凭借公司平台的资源去相对平等地交流(当然也需要跪舔),已经是很难得的学习机会。日常打交道的同事与客户985名校出身基本是标配,北清复交的密度极高,和聪明人打交道很舒服,虽然常常有分歧,但基本上讨论起来也是就事论事,很少有因为沟通不在一个频道而气到吐血的情况。


2.收入,不管是显性还是隐形,相对高。我自己就不多说了,行业里从业3年身家千万的牛人也不是没有。


3.资源跟着人走,定价相对市场化。即,你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为自己积累提升身价的资本。行业透明、扁平化、流动性大,只要你有能力,在这家公司呆着不爽随时拍拍屁股走人去下家完全不是难事。不存在累死累活之为公司当了螺丝钉的情况,也不用担心换东家会自废几年功力。


4.出路广。毕竟这行接触到各方资源,未来推出的途径也相对丰富。去实业、去一级市场、从二级市场一侧跳到另一侧都屡见不鲜。爬坡的过程虽然辛苦,但站得高之后选择的余地还是多了很多。

每日精彩,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期乐会微信公众平台。

感谢作者辛苦创作,部分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

纠错、投稿、商务合作等请联系邮箱:2874728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