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 K 线图的波动被解读为 “庄家陷阱”,当价格突变被归咎于 “大资金操纵”,期货市场的 “庄家传说” 从未停止发酵。

以下回答,集结了交易者、分析师与市场研究者的多元视角 —— 试图剥开“庄家控盘”这层迷雾,你最认可哪个答案/ 或者自己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知乎原文: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98758393/answer/76220377732

1

ID:期市小透明

作为深耕期货市场多年的从业者,这个问题我被问过无数次,答案远比非黑即白的“有”或“没有”复杂得多。

新手对期货市场的主力常常存在浪漫化的想象,总觉得有双无形的手在盯着自己的账户。刚止损,价格就立刻反转;刚开仓,行情就反向波动。这种 被针对感源自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恐惧,本质上是新手缺乏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能力的体现。在真实市场中,主力资金根本无暇顾及某个散户的几百手合约,他们的交易逻辑建立在宏观经济、产业供需等大框架之上。

从基本面角度来看,机构大资金确实具备一定的“话语权”。例如在农产品期货中,头部贸易商掌握着产区的库存数据、运输情况,甚至能影响部分品种的短期供需平衡;有色金属领域,大型矿企的产量调整公告能瞬间引发盘面剧烈波动。但这并不等同于“控盘”。

期货市场实行保证金交易制度,且每日结算、强制平仓等规则限制了资金的无限扩张。即便某机构持有巨额资金,也无法像操纵股票一样长期控制价格 —— 只要出现明显的价格扭曲,套利资金会迅速涌入,通过期现套利、跨期套利等方式修正价差。

技术派则跳出了“是否存在主力”的争论,他们关注的是“主力行为留下的痕迹”。通过成交量、持仓量的变化,以及 K 线形态分析,技术派试图捕捉资金博弈的信号。

比如在关键阻力位出现巨量增仓下跌,技术派会解读为空头主力主动进攻;而在震荡区间突然缩量突破,则可能是多头主力控盘的表现。这种思路的本质是将市场视为群体行为的集合,无论背后是单一主力还是多方力量博弈,最终都会反映在图表中。

但必须承认,市场中确实存在异常现象。个别资金利用资金优势,在流动性较差的合约或交易时段进行对倒交易、幌骗交易(虚假报单诱导对手盘)。不过这些行为在成熟的期货市场属于违法违规操作,交易所的实时监控系统和大数据筛查能有效识别异常交易,一旦查实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市场禁入。

所以,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期货市场不存在传统意义上“只手遮天”的庄家,但存在具备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的主力玩家。对于交易者而言,与其纠结是否被针对,不如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基本面派专注产业供需的深度研究,技术派打磨交易系统的执行力,量化派构建严谨的策略模型。

市场的本质是概率游戏,只有建立属于自己的交易体系,才能在多空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ID:交易路漫漫

你知道为啥徐翔那么牛逼,却只是因为股票被抓?他为啥不操作期货?

股票市场主要是为了帮企业融资发展经济的,企业能通过上市融资扩张,投资者也能靠股票分红、股价上涨赚钱,属于能创造价值的市场,所以像巴菲特这些人能把炒股当事业。

但期货不一样,它本质上是买卖双方为了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签的合约,你赚的钱就是别人亏的钱,加上手续费,其实就是个 “负和游戏”,跟棋牌室打麻将抽水差不多,散户资金平均半年就亏光了,很少有人把期货当长期事业,连索罗斯这些期货大佬最后都没啥好结果。

虽然期货和股票在投机手法上差不多,比如吸筹、洗盘、拉升这些套路都能用,但主力退场的方式不一样。期货可以用 “多逼空” 的手段,逼对手因为保证金不够砍仓,自己趁机跑路;但股票涨到高位后出货很难,没人愿意接盘,只能靠高送配或者忽悠散户进场。徐翔本来就是玩短线涨停的,逃顶是他的拿手好戏,自然更爱在熟悉的股票市场玩。

还有就是期货市场监管太严了,因为以前有人恶意炒作红豆这些小品种,现在中国期货市场是全球管得最严的,稍微有点资金异动就会被盯上,徐翔那套手法放期货里估计得天天被约谈。

而且期货市场里产业资本才是大佬,他们手里有钱又有货,要是徐翔拿巨资去做多,人家直接抛现货逼他接货,接了货没产业背景又卖不出去,不接就只能砍仓亏钱,根本玩不过。再加上炒股票的人习惯做多,期货熊市要做空,很多人根本不习惯,就像习惯从左边上车的人非要从右边上,怎么都别扭。

早年期货市场资金量小,徐翔几十亿资金进去能把市场搅翻天,但现在就算资金量大了,在产业资本面前还是跟散户一样被当韭菜割,他要是去期货市场只能搞点套利,根本赚不到大钱,所以肯定还是待在股票市场更划算。

2

ID:顽固的石头1988

股票市场庄家肯定是有的,这没跑!你想啊,散户都是小钱,今天买明天卖的,根本拉不动股价。要是没庄家带着炒,股价大概率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往下掉,就算大盘好,也难涨起来。

那些突然涨停的股票,明眼人都知道是大资金在背后推动,这就跟 “大鱼吃小鱼” 似的,庄家要是不主动拉盘,散户和游资根本玩不转。

期货市场:其实也有类似庄家的角色,只是现在不叫“庄家”了,换了个说法,比如“联合控盘”之类的,但本质还是大资金在主导。

大资金怎么玩?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就说期货吧,2016 年有个大佬拿 2000 万去炒甲醛期货,一进场就把里面的主力吓一跳,人家立马开始查他是谁的资金。后来发现是个人投资者,才放松警惕。

但大佬自己也怕啊,怕被主力“包饺子”,硬是分了 5 天慢慢平仓,最后亏了点钱才跑出来。这事儿看着是炒期货,其实背后全是人情世故,大资金进场要是谈不拢,就得硬拼,拼到最后可能交易所都得出面 “和稀泥”,让大家商量个价格平仓了事。

所以我们这些散户该咋整?记住这几点就完事:

别迷信庄家能一手遮天,他们再牛,也没法完全操控市场,金融危机的时候大机构照样亏钱,市场趋势才是硬道理。

别听风就是雨:金融圈里假话比真话多,谁都别信,尤其是那些自称 “认识庄家”“有内幕” 的人,十有八九是骗你的。

老实看盘更靠谱:你没渠道没资金,盯着 K 线和趋势走,比琢磨庄家在哪实在多了,至少不会被坑得太惨。

说白了,市场就是 “大鱼带着小鱼玩”,但散户别老想着抱大鱼大腿,保住自己的钱袋子才是正经事!

ID:李比烯

有的,市场里有人甚至专门靠这个吃饭。

逼仓就是很典型的操作市场的行为:

1993年的梗米大战,最后政府出面,空头砍仓认输。

1994年红小豆,多逼空,一个月从3000多一吨拉到5000多一吨,空头损失惨重。

1995年海南棕榈油,多头连连败退,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人敢进入这个屠宰场。

近一点的比如2015年甲醇空头,利用资金和持仓优势逆势逼空,最终以空头亏损数亿,被证监会罚款100万,终身禁止入场收尾。

这类事件很多,包括化工板块某些厂家的联合坐庄,以及在玻璃期货上面利用行情震荡做出的软逼仓等等。

直到今天这种恶性行为也时有发生,但做得相对比较隐蔽,只有身在局中才能感受到。

可以这么说,有钱,在这个市场里就是为所欲为。

3

ID:幻影

该怎么定义被操纵呢?经常看到一些品种有大幅波动后,在东财那边的品种论坛上就开始各种号召举报操纵的呼声。做为交易员其实应该从基因里排除掉“操纵”这个词,要知道自己是来干嘛的,应该把精力放在哪个点上。

因为做交易的本质就是投机,期货市场本质是为供需端的套保方设立的,只要不以参与交割为目的的交易就都是投机。

有一些大一点的资金在入场前肯定是把现货端真实的情况吃透了,有能接住货或者有足够货源交割,才有对着交割期打,把对手盘吃掉的能力和目标。

交易员完全可以完善自己的策略,站在赢的一方, 而不是持仓反了,就质疑品种被操纵了,目前期货市场里面介入的各路资金五花八门,总有输赢,不能说当前期货价格不符合个体的主观预期就被定义为操纵,那还要期货市场干什么?直接回到计划经济给出指导价格得了。

ID:走在寂静里

又是个定义问题,什么是庄家或主力呢?沿用早起股市中的概念,应该就是达到操作乃至控盘能力的大资金。

不过,多大资金算控盘呢?

如果大资金是做对冲的不是做投机的,长线持有,还算庄家么?

中小资金规模,频繁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制造流动性也可以影响短期价格,这是庄家么?

极端情况,小资金交易不活跃的品种,经常会出现找不到对手盘的情况,几手就能拉动好几个价位,这是庄家么?

然后,我们认为所谓庄家的优势是大资金操作的纪律性,一般表现为一致性或配合操作;有时散户群体有群体无意识行为同频操作,也会产生一定合力。这种散户组合算庄家么?

另外,庄家知道自己是庄家吗?

认识位朋友,在我等小散看来就是大资金,但是他坚决不认为自己是主力。

ID:无愠

存在。

如果你仔细观察商品期货与股指期货的亚分钟级波动的话,会发现商品上经常存在多空试探、尝试画线与疑似对敲的情况,而股指上就没人这么干。

归根结底,由于股指的体量与定价机制,哪怕是大一些的参与者,也是很难获得哪怕短周期的定价权的。

而商品上获得短期定价权相对容易,偶尔还能通过产业链布局进行长周期的逼仓。

ID:期货

如果说控盘,无论是什么市场,只要资金量大到一定程度,肯定是有控盘的效果的。

但是,期货市场受现货供求关系影响,恰恰是它不容易被控盘的根本原因。

期货价格,本质上是投资者对未来交割月的价格的预测,价格的波动是对预期的修正。

大体量资金进入期货市场,比如在某个品种,大量地买入开仓,是会拉高价格,甚至是有能力维持某个高价。这个高价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未来交割价格的预期,这就是所谓的控盘。

但是预期归预期,由于期货到期交割的特性,期货价格在交割日临近的过程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会收敛,而现货价格是供需决定的,也就是说期货价格是供需决定的。只要现货供需没有本质的变化,偏离的预期最终要回到供需逻辑,也就是错误的预期会被修正。

那么上面所说的,期货价格在某些时间段,可以被大体量资金带来偏离,最终会在临近交割日的过程中被现实中的供需情况拉回到合理水平。

所以,大资金控盘,只能控制一段时间,想要真正地控制整个期货生命周期内的价格,极难。

除非这个大资金是来自现货企业,并且是可以影响现货价格的产业链优势企业,在大资金拉高价格的同时,现货端大幅减产,在现货端造成供应紧张的局面。但是这么操作的本质,也是通过现货供需影响期货价格。

期货价格由于预期的不断修正,加上资金博弈的影响,在具体的盘面表现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唯一的确定性是,临近交割时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会收敛。

而个人投资者不能进入交割月,无法享受到这唯一的确定性带来的好处,这是很遗憾的。这也是个人户与法人户的对比中,一个较大的缺陷。

4

ID:知乎用户

40年前,当年的全球首富亨特兄弟试图操纵白银市场,但最终让他和后的整个家族折戟沉沙。

这家人本来是美国得州的石油大亨,1974 年老亨特去世时家产就有 10 亿美元。他儿子纳尔逊和威廉接手后,1971 年利比亚把他们投资的油田收归国有,石油生意黄了,就盯上了白银。当时美国不让私人买卖黄金,白银却能自由交易。

1973 年,他们以 2 美元一盎司的价格狂囤白银,用 3 架专机运到瑞士藏起来,短短几个月就把银价炒到 6.7 美元。1977 年他们试手炒大豆期货,控盘 40% 赚了 1 亿,美国监管居然没管,这下他们更飘了。

1979 年,亨特兄弟拉上有钱的沙特王室一起砸钱买白银,银价从 6 美元开始疯涨,到 1980 年 1 月飙到 50.35 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他们手里囤了 1.2 亿盎司现货和 5000 万盎司期货,占全球私人白银持有量的 77%。那时候银价每涨 1 美元,他们就多赚 1 亿美元,纳尔逊靠着这波操作成了全球首富。但这么一炒,全世界都遭了殃:印度人把新娘嫁妆里的银饰全卖了,美国老百姓翻箱倒柜找出银币熔了换钱,连蒂芙尼都在报纸上骂他们囤货;摄影行业和医院拍 X 光用的胶片,因为银价太贵差点断供

其实亨特家族根本没那么多钱,大部分都是跟 20 多家美国银行和华尔街投行借的。到 1980 年初,他们每月光还利息就得花几百万美元,市场上又不断有老百姓卖银制品,想维持高价越来越难。

美国监管急眼了,1 月先是纽约商品交易所出台限制规则,美联储也收紧贷款,但他们又硬借到 8000 万美元。直到交易所下令禁止新开期货合约,他们没法继续买银,银价一下跌到 30 美元

3 月 26 日,银行要求他们追加抵押物,他们拿不出来。第二天(也就是 “白银星期四”),银行直接强平他们的期货仓位,银价瞬间腰斩到 10 美元。一夜之间,他们从首富变成“全球首负”,倒欠 17 亿美元。

放贷的金融机构也跟着遭殃,美国金融界慌了,说这是 1929 年大萧条以来最吓人的危机。最后美国政府怕市场崩了,不得不掏出 10 亿美元贷款救他们。1988 年,他们因为操纵市场被告上法庭,判赔秘鲁矿业公司 1.34 亿美元,彻底破产了。

ID:知乎用户

期货跟股票不一样,想坐庄非常难,除非你能控制某一品种的现货市场,但目前来看,很少有品种能被单一控制。在期货市场,大部分合约品种是标准化的,基本是大规模供给和需求的,其价格是全球联动的,想要控制全球的这种大规模商品,真的很难。

至于少数国内特有的合约品种,那也是巨大生产量和需求量的,除非这些产品集中于几个厂家。但如果能对现货市场的价格进行控制,又何必来坐庄期货呢?直接调高现货价格还不是更简单。那问题又来了,如果现货市场集中于几个厂家,他们为什么不调高价格,因为现货市场会受到替代品价格的制约,你价格一涨,替代品的出货量就增加,大家都不买你的东西了,所以即使品种的现货市场集中于某几个商家手里,也很难实现控盘。

想像一下,全球石油的供给基本有几个国家控制,石油期货价格跌那么多,为什么他们不控盘,然后拉高价格?原因很简单,因为一方面这几个国家想一致行动很难,另一方面各种电力驱动的机动车不断出现,再者,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推动石油供给增加以及对传统石油的替代。

综上,想要坐庄期货市场,非常难,你可以认为期货市场没有像股票市场那样的庄家。

当然,短期的对期货市场进行操纵的主力可能是有的。因为期货市场是一个资金博弈的市场,通过大资金介入期货市场,迅速拉高价格或打压价格,从而对期货投资者造成恐慌性跟盘,促进价格的更大幅度的涨跌,从而实现套利。

为了降低大资金的这种影响力,期货交易所就有了各种限制规定,比如大户持仓报告制度和持仓限额制度等等。

友情提示:以上观点仅做为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