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重读《盐铁论》,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那些关于财富、治理与人性的论辩仿佛穿越千年风沙,在期货市场的 K 线图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桑弘羊与贤良文学的交锋,看似是盐铁专卖的政策之争,实则藏着对“如何与市场相处”的永恒追问。
当我在交易中经历过几次重大起伏后,才猛然惊觉:那些困扰着当代交易者的迷茫,早在两千年前的竹简上就有了答案。
1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
——《盐铁论・通有》
《盐铁论・通有》中,大夫直言:“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 初读时只当是古人对投机取巧的辩护,直到在交易中摔了足够多的跟头,才读懂这十六字里藏着的生存智慧。
刚入市那两年,我信奉“天道酬勤”,每天十几个小时盯盘,把 K 线图的每一根线条都刻进眼里。开盘前1小时就坐在屏幕前等待,收盘后还要复盘到深夜,手指因频繁点击鼠标而磨出薄茧。可账户曲线就像被狂风撕扯的布条,在剧烈波动中不断下行。
有次三天只睡了七个小时,眼睛布满血丝地守着屏幕,却在一次误操作中反手开仓,眼睁睁看着盈利瞬间变成浮亏。那晚盯着“术数”二字,突然明白:交易不是田间劳作,汗水与收获从来不成正比。
“术数”不是旁门左道,而是对市场规律的精准把握。后来我学着在开盘前花十分钟梳理资金流向,在收盘后用半小时总结趋势特征,反而比昼夜颠倒时看得更清。
所以做交易我们应该守在猎物必经的路口,不动声色却一击即中。就像大夫说的 “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诸之冲,跨街衢之路也”—— 真正的机会从不是苦等而来,而是站在资金流动的关口静静守候。
“势居”的智慧,如果你也逆势操作过几次,你也体会深刻。我曾总是固执地认为价格已经跌到位了,在趋势明显向下时不断加仓,就像逆着洪水划船的人,拼尽全力却只能被洪流裹挟。
直到复读“居五诸之冲” 的表述,突然懂得:趋势就像四季轮回,春生夏长的规律从不会因个人意志而改变。现在每笔交易前,我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当前的资金趋势是什么?我的仓位是否顺应了这种趋势?如果趋势反转,我的退出机制是否准备妥当?这三个问题像三道闸门,拦住了我许多仅凭意气的交易。
2
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
——《盐铁论・卷三》
《盐铁论・卷三》有云:“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 初看时只当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直到在拥挤的交易赛道上摔得头破血流,才明白这是对市场生态最生动的隐喻。
那年市场上突然兴起一种量化策略,论坛里每天都有人晒出惊人的收益率,仿佛找到了点石成金的秘诀。我也跟风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把参数调整到极致。
起初确实尝到些甜头,可没过多久,当越来越多资金涌入这条赛道,原本稳定的盈利突然变成断崖式下跌。就像所有人都涌向同一片草地,再肥美的青草也会被啃食殆尽。
平仓那天,看着亏损数字发呆,忽然明白当某种交易方法被众人奉为圭臬时,它的盈利空间早已被贪婪的人群挤压殆尽,就像前面说的“茂林之下无丰草”。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与其在市场的喧嚣中随波逐流,不如静下心来,在市场的边缘地带寻找属于自己的交易系统 —— 这便是我的 “小块土地”。
就像《盐铁论》中记载的繁华名都,它们的繁荣并非源于土地肥沃,而是因为巧妙占据了他人忽视的交通要冲。
在交易市场中,当所有人都紧盯着同一个指标、同一种形态时,保持独立思考,转身寻找属于自己的“小块土地”,深耕专属的交易系统,才是明智之举。
那里或许没有拥挤的人群,但每一寸土地都值得用心耕耘,孕育出属于自己的丰硕果实。
3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盐铁论・忧边第十二》
贤良文学在《盐铁论・忧边第十二》中强调:“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句话像根细针,刺破了许多交易者固守的执念。
刚形成自己的交易系统时,我曾偏执地认为“好的方法就该一用到底”。有套策略连续半年盈利,让我深信找到了市场的圣杯。
可当市场结构发生悄然变化,原本有效的信号开始失效,我却固执地认为是暂时波动,甚至加倍投入以摊薄成本。就像守着过时地图的探险者,在早已改道的河流边徒劳等待。
直到某次市场走出完全陌生的行情,账户单日亏损超过过去三个月的盈利总和,才在痛苦中明白:没有永恒的圣杯,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智慧。
但“因时而变”不是朝三暮四,而是对市场保持敬畏的清醒。现在我会定期对交易系统做体检,就像给农作物更换品种以适应土壤变化。
当某种信号的有效性下降时,不是立即抛弃,而是分析背后的逻辑是否依然成立。如果是市场暂时的情绪扰动,就适当调整参数;如果是底层逻辑发生改变,就果断纳入新的变量。这种调整就像中医的辨证施治,既不离根本,又能灵活应变。
“随事而制” 的智慧,在处理突发状况时尤为珍贵,因为真正的风险从不是市场本身,而是面对变化时的固执与慌乱。就像航海者不能只依赖罗盘,还要懂得根据星辰的位置调整航向。
交易到最后会发现,最强大的系统不是那些复杂的模型,而是交易者面对变化时的适应能力。正如古人所言:“圣人上贤不离古,顺俗而不偏宜。” 既不脱离市场的本质规律,又能顺着当下的形势灵活调整,这或许就是穿越牛熊的生存之道。
4
农商交易,以利本末
——《盐铁论・通有》
《盐铁论・通有》中论及农商关系时说:“农商交易,以利本末。” 起初不解其意,直到在风险控制上栽了刻骨铭心的跟头,才懂得这六个字里藏着交易的根本法则。
曾有段时间痴迷技术分析,把 K 线图上的各种形态编成口诀,MACD、KDJ 的金叉死叉背得滚瓜烂熟。为了追求精准的入场点,甚至开发出一套包含十几个指标的复合系统,屏幕上满是闪烁的信号,像夏夜的萤火虫般令人眼花缭乱。
可这套看似完美的系统,在那天多数指标都显示“强烈买入”,我重仓入场,结果市场瞬间反转。眼睁睁看着账户余额蒸发,才明白:再华丽的技巧,没有风险控制做根基,终究是沙上建塔。
“本”与“末”的关系,在资金管理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每笔交易前,我都会先确定最大可承受的亏损,就像农夫播种前先筑牢防洪的堤坝。当技术信号与资金规则冲突时,永远是后者优先,因为现在我深知:守住本金的“本”,比追逐某次机会的“末”重要得多。
这种“重本轻末”的思维,改变了我的交易节奏。不再追求每笔交易的完美,而是确保整体系统的稳定。就像老农懂得 留种的重要性,无论年景好坏都要保留足够的种子,才能保证来年的收成。
在连续盈利时,会主动降低仓位;在遭遇亏损时,绝不因急于翻本而加大赌注。这种看似保守的做法,却让账户曲线在惊涛骇浪中保持着稳健的上升斜率。
交易到深处会明白,所谓“以利本末”,就是让技巧服务于根本,而不是让根本迁就技巧。就像农业是商业的根基,风险控制也是所有盈利模式的前提。守住这个“本”,技巧的“末”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不过是空中楼阁,难逃崩塌的命运。
5
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
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
——《盐铁论·刺复二》
这句话说的讨论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不应过于繁琐复杂,因为过于繁琐会导致混乱;而在处理小事时不应懈怠,因为懈怠会导致事情荒废。
对于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大事要抓住重点,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细节之中,以免造成混乱;小事则要认真对待,不可掉以轻心,以免导致事情无法完成或效果不佳。
回想初建系统时,总想做到尽善尽美,结果陷入细节的泥潭无法自拔。
为了找到最优参数,我曾用历史数据进行上万次回测,就像工匠在雕琢一根头发丝,结果越是追求完美,越容易失去整体的轮廓。
这套耗费数月心血的系统,在实盘运行时却频繁出错—— 不是错过最佳入场点,就是过早被止损出局。复盘时发现,那些被精心调整的参数,反而像束缚手脚的绳索,让系统失去了应有的灵活性。这时才懂“治大者不可以烦”—— 真正重要的是趋势判断、资金分配这些骨架,而非细枝末节的修饰。
后来重构系统时,只保留三个核心原则:顺势而为、轻仓入场、及时止损。就像盖房子先打好地基、立起梁柱,至于门窗的样式、墙壁的颜色,可以慢慢打磨。
这套简化后的系统,虽然看似粗糙,却在实盘中表现稳定。前面说“烦则乱”,当我们试图控制所有细节时,反而会失去对整体的把握。
但“治小者不可以怠”的教训,由此设置止损,误将止损扩大了十倍,所以魔鬼藏在细节里,那些被忽视的小环节,往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现在每笔交易下单后,我都会像检查飞机零件般反复核对三个细节:方向是否正确、仓位是否合理、止损是否到位。这些看似琐碎的步骤,却像防护网般挡住了许多潜在的风险。
交易系统的构建,其实是抓大放小与注重细节的平衡艺术。既要有“治大”的格局,不为细枝末节所困;又要有“治小” 的谨慎,不因疏忽大意而败。
就像老农种庄稼,既要选好时节、施足基肥,又要留意病虫害的蛛丝马迹 —— 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稳定盈利的根基。
6
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盐铁论・险固》有言:“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这句话在交易中的验证,往往伴随着真金白银的损失。
刚入市时信奉“随机漫步理论”,认为市场无法预测,每次交易都像掷骰子般凭感觉入场。遇到顺境时春风得意,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可一旦遭遇逆境,就像没带伞的行人被暴雨淋得狼狈不堪。
在经过一次爆仓之后终于读懂“无备则制于人”的残酷 —— 当我们对风险毫无防备时,市场总会以最痛的方式给我们上一课。
“有备” 不是预测行情,而是准备好应对各种可能。如果市场突然跳空高开怎么办?如果连续亏损超过 20% 该如何调整?这些假设像演习一样,让我在真正的风险来临时不至于手足无措。这就像古代边塞的烽火台,平时看似闲置,敌人来临时却能第一时间发出警报。
但“有备” 也需把握尺度。曾有段时间过度防御,结果在正常波动中频繁被止损,像惊弓之鸟般错失许多机会。这时才明白:准备不是为了逃避风险,而是为了在风险中把握机会。就像船帆既要能抵御风浪,又要能借助风力前行,两者缺一不可。
交易到最后会发现,那些穿越周期的幸存者,不是预测能力最强的人,而是准备最充分的人。
正如《盐铁论》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当我们对各种风险都做好准备时,才能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保持从容,这或许就是 “有备则制人” 的深层含义。
7
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
——《盐铁论・相刺》
这句话翻译过来即使箱子里装满了玉的碎屑,也不能算是拥有了真正的珍宝;同样,即使背负着装满诗书的箱子,也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道理和智慧。强调了形式和外在的拥有并不等于实质的价值和内在的修养。
刚入市时,我像收集珍宝般囤积各种交易书籍,从经典的《股票作手回忆录》到晦涩的《混沌理论》,书架堆得满满当当,笔记记了十几本。
为了掌握“道”,我参加过各种培训课程,听过无数 “大师” 的讲座,把波浪理论的浪型划分、江恩的时间周期背得滚瓜烂熟。
甚至能对着 K 线图滔滔不绝地讲解斐波那契回调位,用艾略特波浪理论预测接下来的走势。可这些装满脑袋的知识,在实盘中却像散落的玉屑,无法拼凑成完整的盈利模式。
明白了“诗书负笈,不为有道”—— 知识的堆砌不等于智慧的形成,就像满箱的玉屑不等于真正的宝玉。
后来放下所有书本,只用最朴素的逻辑观察市场:资金往哪里流?趋势是延续还是反转?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就像农夫不识字却懂得看天吃饭,这些简单的问题,反而比复杂的理论更能接近市场的本质。
但“有道”的形成,离不开“诗书负笈”的积累。有位前辈曾说:“所有的顿悟,都是量变到质变的爆发。” 那些读过的书、学过的理论,虽然不能直接带来盈利,却能在关键时刻提供不同的视角。
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无招胜有招”,必先经过“有招”的千锤百炼。我曾在连续亏损时,偶然翻到《孙子兵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的表述,突然对止损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 —— 这或许就是知识的真正价值:它不直接给出答案,却能照亮思考的路径。
交易到最后会发现,“道”不是书本里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直觉。
就像老中医看病,不必背诵药方,却能根据脉象开出最合适的方子。这种直觉不是天生的,而是无数次成败积累的结晶,是知识与经验发酵后的产物,这或许就是 “玉屑满箧” 与 “有道” 的本质区别。
8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
——《盐铁论・非鞅》
《盐铁论・非鞅》中说:“言之非难,行之为难。” 这句简单的话,道尽了交易中最深刻的困境 —— 知道与做到之间,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每次和其他交易者交流,我都能侃侃而谈:要顺势而为、要及时止损、要控制仓位…… 这些道理像口头禅般熟练。可真到持仓时,清晰的认知像被潮水淹没的沙滩,只剩下本能的贪婪与恐惧。亏损平仓后对着屏幕发呆,那些谈论止损重要性时的慷慨激昂,在真实亏损面前不堪一击。
这种知行分裂,源于人性深处的弱点。盈利时,落袋为安 的理智敌不过再赚一点的贪婪;亏损时,及时止损的清醒败给万一反弹的侥幸。
就像知道熬夜伤身体却依旧刷手机到凌晨,知道甜食致癌却难抵蛋糕诱惑,交易中的道理懂得再多,也难敌瞬间的情绪洪流。
后来我在书桌前贴了张纸条:“言者不知,知者不行,行者不言。” 以此提醒自己:真正的交易智慧不在唇齿间,而在指尖的决断里。
9
《盐铁论》的智慧穿越千年,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交易是对人性的修炼。那些古训不是用来背诵的教条,而是打磨心性的磨石。从“富在术数”的策略认知,到“有备则制人”的风险意识,再到“言之非难,行之为难”的知行合一,每一步都是与自我的博弈。
合上书页,窗外月光洒在 K 线图上,跳动的数字有了温度。原来《盐铁论》里藏着的不是交易秘籍,而是无数人用得失验证的生存哲学。
读古人书,做当下交易,不过是借千年智慧照亮市场迷雾 —— 这是经典的力量,也是交易的修行。
友情提示:以上观点仅做为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