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最初,我对《庄子》的印象,和大多数人一样:

——不过是些“逍遥出世”“无为避世”的空谈。

像我们这种一个整天和K线、杠杆打交道的交易员,读这种书有何用?难道要像庄子一样,穷得借米下锅,还说什么“涸辙之鲋,相濡以沫”?

直到若干年前某个辛苦的交易日结束后,我瘫在沙发上,随手翻开《庄子》消遣,却读到一句:“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奴役,怎会受牵累?)

后面数年的经历我逐渐明白:
庄子根本不是教人逃避现实,而是教人在混沌中保持清醒。
——而这,恰恰是交易者最需要的生存法则。

1

第一境:不执于物——K线为我所用,而非我为K线所累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翻译过来就是: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奴役,这样怎么可能会受到牵累呢?

初读《庄子》时,总觉得这是脱离现实的“玄学”之谈,直到在技术指标的陷阱里不断被抽巴掌,才懂这句话是交易的第一道难关。

在我还没想通的那些年,我在期货交易中不断囤积各种指标:MACD金叉死叉、RSI超买超卖等等,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标记是我无数个日夜总结下来的心血。MACD用(12,26,9)还是(5,35,5)?RSI周期设14天还是7天?为了寻找那个”完美参数”,我常常通宵达旦地研究,电脑里存着上百个张图。但真正交易时却仍旧像是被蒙住了双眼,明明指标发出“强烈买入”信号,重仓入场后却迎来断崖式下跌。

我在那一刻告诉自己,技术并不是交易的全部。那些不断出现的K线信号不是指令,而是市场的诱惑。

“物物”的智慧,是让K线为我所用,而非被K线牵着走。

后来我删掉了屏幕上所有多余的指标,我发现,当我的电脑上只留下几条简单的均线,我反而能比之前更加看清市场的走势了。

价格沿均线稳步上行时,我顺势而为;K线狂奔脱离均线时,我静观其变。

交易的第一层觉醒就是,K线、指标都只是工具。

2

第二境:不执于人——他人的多空与我何干?

《让王篇》中记载:

善卷是尧舜时代的隐士,居于枉山。

尧帝南巡时听闻其贤德,向他求教,尊其为帝师。

舜帝继位后,听闻善卷之名,专程到枉山拜会,欲将天下禅让于他。

善卷婉拒道:“我生于天地之间,冬披皮毛、夏穿葛布,春耕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自得,何须天下?”

随后隐入深山,从此无人知晓其踪迹。

庄子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自由,是能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不迎合他人,不攀比,不内耗。

但在交易中,从技术指标的束缚中解脱后,我很快发现,更大的挑战来自他人的声音……

那年棉花期货掀起一波热潮,论坛里每天都有“大神”晒出翻倍战绩,某知名分析师在直播里断言“这次必是一波大涨的进场点”。我跟着他的策略重仓做多,起初确实尝到甜头,直到价格连续三天跌停。爆仓那天,看着分析师删除了所有看多言论,才想起善卷的话:“我生于天地之间,冬披皮毛、夏穿葛布,春耕秋收,逍遥自得,何须天下?”

原来交易里有一个很大的陷阱,不是行情的突变,而是对他人观点的盲从。

在这之后,我在交易日志里写下一句话:“市场没有专家,只有赢家和输家。”

每次下单前,我都会关掉所有分析软件,问自己三个问题:趋势是否明确?仓位是否合理?止损是否清晰?就像善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从容,现在我只遵循自己的交易系统,别人的多空言论不过是耳边风。

曾有朋友嘲笑我的策略“太保守”,说某量化团队的模型能实现月化20%收益。我笑着摇摇头:交易系统本就没有优劣,能让自己“心意自得”的,才是最好的。

去年螺纹钢行情里,当所有人都在追逐涨停时,我按系统信号在回调时轻仓入场,虽没吃到最大的波段,却稳稳拿住了属于自己的利润。

交易的第二层通透,是懂得在市场的喧嚣中守住本心。

别人的策略再优秀,终究是别人的专属;自己的系统再朴素,却是能安身立命的根本。

3

第三境:不执于情——浮盈浮亏皆是过眼云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解释为:安心接受当下的境遇,顺应自然的变化,那么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无法扰乱你的内心。

庄子的这句话,我在连续七次止损后,才真正读出味道。

那是段沉痛的日子:先是棉花空单被止损,转做豆油后,多单又被止损,就连最后最有把握的沪铜趋势单,也因为突发政策消息扫了止损。第七次平仓后,看着账户缩水近半,愤怒和绝望像潮水般涌来,抓起鼠标就想重仓反手,妄图一次翻本。手指放在键盘上的瞬间,突然想起秦失吊唁老子时说的“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行情的涨跌就像四季更替,有趋势明朗的“春夏”,就有震荡无序的“秋冬”。后来我在交易计划里加了一条:连续5次止损后,强制自己休息两天,现在的我懂得在行情不顺时停下交易。

最考验心性的,是持仓时的浮盈波动。曾持有一笔多单,三天浮盈翻了倍,夜里盯着账户余额睡不着,总想着“落袋为安”;可刚平仓,价格又涨了500点,懊悔得肠子都青了。后来学着用庄子的“哀乐不能入”自勉:浮盈本就是账户里暂时的数字,涨上去的不必狂喜,跌回来的也不必沮丧。现在持仓时,我会把屏幕上的资金账户关掉,只关注趋势是否延续。

交易的第三重修炼,是让情绪成为过客而非主人。

当盈利时能按住“加仓”的冲动,亏损时能压下“翻本”的执念,才算真正跨过了情绪这一关。

4

第四境:不执于命——没有永恒的圣杯,只有永恒的变化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意思是:一个生命刚刚诞生,就已经开始走向死亡;而死亡的同时,又意味着另一种新生的开始。

庄子对生死的感悟,最后成了我破解“系统失效”的关键。

一套趋势跟踪系统,连续三个月稳定盈利,让我以为找到了“交易圣杯”。可当市场从趋势行情转为震荡行情,这套系统开始频繁亏损,我却固执地认为“只是暂时波动”,甚至加大仓位想“摊薄成本”。直到某周亏损超过20%,才在痛苦中明白:没有永远有效的系统。

“方生方死”的智慧,是承认任何系统都有生命周期。后来我学着如何调整系统:当趋势信号连续失效时,就降低仓位;当震荡特征明显时,就加入过滤条件。就像庄子说的“与时俱化”,现在的系统始终保持着动态的调整。

去年量化交易大面积失效时,很多人感叹“市场变了”,我却在调整后的系统里找到了新的节奏。

所谓的“命”,不过是交易者对市场的刻板认知。

交易从来不是寻找绝对的正确,而是在变化中找到平衡。

交易的第四重境界,是看透“盈亏同源”的本质。

盈利时懂得感谢市场的馈赠,亏损时明白是系统的周期使然,如此方能在牛熊轮回中,始终保持着从容。

5

合上《庄子》时,窗外的月光正落在K线图上,那些红绿交错的线条仿佛在一瞬间活了过来。

十年交易路,从被指标奴役的焦虑,到听凭本心的从容;从被情绪裹挟的痛苦,到顺应市场变化的通透,原来我的每一步成长,都暗合着《庄子》“不执”的智慧。

期货市场从来没有终极答案,就像庄子的智慧永远读不尽。

只要我们能做到K线为我所用、他人言论不入心、盈亏起伏不动情、系统迭代随时变,便已站在了交易的更高处。

这或许就是《庄子》留给交易者的终极启示:真正的盈利,从来不是战胜市场,而是读懂自己,顺应市场。

友情提示:以上观点仅做为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