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仲裁庭12日作出非法无效的所谓最终裁决。


对此,中方多次声明,菲律宾共和国阿基诺三世政府单方面提起仲裁违背国际法,仲裁庭没有管辖权,中国不接受,不承认。在领土问题和海域划界争议上,中国不接受任何第三方争端解决方式,不接受任何强加于中国的争端解决方案。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在美出席中美智库南海问题对话会时,更直言仲裁结果“不过是一张废纸”。

“一张废纸”这一表述掷地有声,揭露了此次仲裁的实质。


这实际上是一场由菲律宾当先锋、西方大国发挥幕后主导作用的对华政治示威

 
这更是一场国际意志的较量,事关21世纪国际海洋规则制度的解释权和发展方向。菲律宾及其背后西方大国发起这场较量的真正目的,是应对中国在南海维权能力的提升、军事战略方面相对于南海周边其他国家绝对优势的扩大和相对于美国劣势的缩小,增加中国有关行为在政治、外交、法理上的代价,实为一种“抵消”。


再进一步讲,美国的真实意图和主要目的,不在于阻止中国改扩建岛礁和部署军事装备,而是着眼于建立足够强大的再平衡力,延缓中国在西太海上取得相对、局部优势的进程,为美国推进自己的战略调适争取时间、保留空间。
 

南海岛礁是中国的祖产,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丢掉九段线是历史性耻辱,在民意高涨的时刻,任何退让都是不可接受的政治灾难。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主导发起的南海仲裁案是一场有计划有预谋的“陷害”。早在乌克兰危机中,美国就想通过乌克兰事件狠挫俄罗斯锐气,并成功在克里米亚入俄后开始发动了一轮经济制裁,却最终发现这给俄罗斯并没有产生多大的伤害,这一切得利于中国在后方不断的输血。


美国非常清楚,想实现全球霸权,俄罗斯是一块比中国更需要啃的骨头。然而想对付俄罗斯,必须先从中国下手,否则一切付诸将“打水漂”。        

南海仲裁是一次针对中方的围堵,意在利用东盟实现对中方的经济打击,进一步实现全方位的对中围堵和包围圈。

而这样的局面是不少亚洲国家,特别是印度等人口优势国家希望看到的(取代中国密集型产业),这符合了其他国家利益。

进一步说,南海局势的背后,其实是经济L型结构走了三十年的美国和经济进入L型结构的中国之间的大国博弈。

最新一期的《瞭望新闻周刊》对2016中国经济的半程进行了总结:



  •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将在“L”型的横部,即6.5%~7.0%之间小幅波动,政策和经济潜力都不支持继续下滑,一旦有脱离预期目标底部区间的趋向,就会触发政策“托底”


  • 经济质量逐步提升


  • 结构矛盾仍旧突出


  • 矢志不渝供给侧改革



这不只是最高层的事,博弈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没有谁能置身事外,转型是复杂而痛苦的,转型的过程考验着每个人的的心性和智慧。


对投资人而言,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以及外交事件对经济的影响,最终都必须落实在股市、落实在上证指数之上。这是政治对投资人决策的影响因素之一。
 
面对南海局势,在政治与战略上,国家将保持战略定力。美国、韩国明显靠不住,一定程度的军备竞赛将不可避免,与俄罗斯的合作必须强化,与朝鲜的关系必须逐步改善,对韩国的经济联系将逐步减小融合度。
 
上述结论放到经济上来,就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不会改变,与美国暂时不会全面交恶,中国经济将继续在与全球经济的融合中发展,但美国对中国的扼杀策略不会改变,与韩国的经济联系将轻踩刹车,对国防建设的投入将重新扩大,南海岛礁建设不会停步,与菲律宾的经济联系可能恢复,对朝鲜的经济与军事援助可能恢复,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将进一步深化。
 

放到股市上,可以表述为:宏观经济继续向好,上证指数将沿着既有的轨道继续前进,原有的高技术、高成长板块(比如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将继续领跑,受到禁运威胁的板块(比如军用集成芯片)将不断受到关注,韩国贸易板块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军工板块(比如雷达、飞机、航母、火箭炮)将受到追捧,“一带一路”板块仍然是投资人关注的阶段性重点。


准确认识南海局势


南海的紧张局势很可能会长期持续。不过,南海局势失控甚至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各方虽然态度都异常强硬、斗争很激烈,但均没有意愿挑起武装冲突或战争。


东南亚各争端方在实力远不济中国的情况下,武装挑衅无异于自掘坟墓;美国近期虽然磨刀霍霍,但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加中国行动的成本,通过军事、外交、国际法等手段迫使中国知难而退,而非是要武装阻止中国的南海行动。
  
其次,各国决策者和政策部门普遍比媒体及社会舆论理性,都力图将对抗摩擦控制在局部范围,这正是为何在竞争加剧的同时,南海的危机管控机制也在同步得到加强。在此背景下,擦枪走火的概率较低,即便发生小概率事件,现有的危机管控机制也应当可以控制。
  
总的来看,南海局势的紧张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缓解,但却可以得到必要的管控。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既要严肃应对,又不能过度反应。要有耐心和信心,切不能过于急躁,或急于解决争议,或急于缓和局势。
  

要坚持捍卫主权和扩大力量存在,积极做好一切准备,和部分争端方及美国,既要斗,也要谈,还要合作,三条线并行不悖,把握好斗争与谈判及合作间的平衡,推动南海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延伸阅读:

这世上只有中美争夺全球资本的问题

来源:扑克投资家,作者:NEO


自从去年下半年美国派出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大量的水面舰艇在南海对中国进行挑衅以来,南海似乎终于要迎来了一个靴子的落地,虽然我不知道这个落地的靴子意味着结束,还是另一个开端。


已故的新加坡独裁者李光耀就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台湾问题,只有中美问题。”如果把这个结论用在南海,我想同样是适用的。南海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可大可小的问题,把它放到南海,它是一个大问题,可是当把南海问题放到中美之间,你会发现这亦不过是两个重量级对手在博弈的时候其中一方布下的一个小障碍。


把目光放在南海的人,永远看不清整个事情的图景。


如果你不能把视角拉到整个世界,那么至少要先把视野拉到整个东亚。


7月8号,当韩联社及韩国《中央日报》确认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并预计在2017年末会投入使用的时候,很多人是被突然震惊到了。事出不常必有因,作为一个涉及到韩国国家安全甚至有可能会使韩国直接置于中国战略核打击力量下的重大决策,我不觉得会是韩美之间拍脑袋下的决定,我也不相信只是为了对付区区一个尚处于封建社会的北朝鲜。


在各种纷乱的解释和探讨中,我只对一个东西感兴趣,那就是动机。任何一个罪犯在实施犯罪的时候,总有一个动机,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很多人可能忽略掉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而这条信息与任何政治或者军事都没有关系。这条信息是什么?是7月8号中国外汇管理局发布的一个数据,这条数据简单到只有一句话:上月中国外汇储备意外上涨130亿美元达到3.21万亿美元,创逾一年来最大涨幅。


我知道国内有太多鞋底抹了油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怎么把自己的财产或者帮别人把财产转移出去,那如何解释在这群见缝插针的家伙们的努力下,外汇储备反而会增加呢?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意味着钱肯定是从某个地方流向中国,这些流进来的外汇,来源会是哪里呢?


世界地图无非就那么大,主要经济体不用五个手指都可以数过来,中国,美国,日本,欧洲,你们觉得答案会是哪个?我觉得很明显已经不言而喻了。


在整个21世纪里,全球争夺的是什么?表面上看是资源的争夺,能源的争夺,地缘的争夺,但是实际上最重要只有一个东西:对全球资本的争夺。谁能吸引全球最大量的资本,谁就能获得发展的机遇。哪个国家能获得资本的追捧,哪个国家就可以建立起对其它国家的不对称优势。


所以美国很急切地需要中国的领土吗?我并不觉得。实际上,美国现在要跟全球其它地区争夺的既不是能源,也不是资源,更不是地缘,美国让日本、菲律宾对中国挑起领土之争,并不是它想要这些地区和领土,作为一个金融帝国,对它来说只有一样东西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维系整个帝国运行的血液:资本。


理解了这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的外储意外增加之后,萨德系统会在第二天立马宣布入韩。军事从来都不服务于军事,军事从来只服务于政治,而政治,本质上只服务于经济。不管是东北亚,还是钓鱼岛,又或者南海,在这些红灯不断亮起闪烁的热点背后,都只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对资本流动方向的驱赶和引导。


所以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南海问题,只有中美对全球资本的争夺问题。


英国脱欧只是整个欧元区解体的一个开端,而我看不到任何人或组织能够阻挡整个欧元区在未来20年逐步滑向解体的趋势。曾经有一句老话说:“如果你在森林里遇到了熊,那么赶紧蹲下来系鞋带。因为你未必快得过熊,但你只要比身边的人更快就够了。”很明显欧洲现在就是那个躺到在血泊里被熊大快朵颐的家伙,欧洲的血流到哪里,就会给哪里带来局部的滋润。


在此之前,资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把美国当成避险的地方,但现在,明显多了一个选择。对于美国而言,这可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消息。而且资本不单止追求收益,更追求安全。


如果以后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动荡,中国现在这种相对保守但对社会管控能力更为强大,可以带来一个更稳定更安全社会的国家,搞不好会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制度性优势”。如果越来越多的资本逐步意识到这点,那么作为一个靠对外输出巨额逆差,再依靠其它国家流入大量资本购买国债来输入流动性维持整个循环的国家而言,无异于像看见了一个逐步逼近自己脖子的绞索。


美国海军把60%的力量部署到亚太地区,并不是为了跟中国海军来一场你死我活的灭国之战,而是通过不断的摩擦和制造冲突,来恶化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挑起中国跟东南亚和日本甚至韩国的矛盾,从而在政治和货币上孤立中国。


对于中国来说,真正严峻的形势不是海洋权益被人蚕食,不是岛礁岛屿被人蚕食,而是中国的发展可能因为我们自己急于去解决这些眼前利益,而中断发展进程,这才是我们面临的真正严峻的形势。别人占一个岛一个礁并不能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但如果处理不当,却完全有可能让自己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


中国的核心利益从来就不在哪个小岛,而是如何通过不断升级自己的核心产业,吸引全球资本,同时向外扩散人民币的影响力,从东北亚到东南亚甚至到中东和非洲,把美元的影响力挤出去。


在中国有实力去扩散自己的货币之前,中国政府先要确保的是如何使自己国内的资本不会进入到一个无法遏制的外流趋势中。在今年一月份的时候我曾一度非常困惑于资本的大量外流与一线城市房价的迅猛增长,这是一个极其矛盾的现象,直到我明白抑制房价与阻挡资本外流之间的轻重,一切才如拨云散雾般清晰。


要控制资本外流,单靠关闭国内的出入渠道是不够的,金融的世界从来都不是拼蛮力,而是巧力。关闭渠道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为这些资本描绘出一个能带来更高收益率的地方,这也意味必须在各个局部制造出一场场小泡沫。


一线房产,螺纹钢,黄金,白银,股市……不管把资本引向哪个标的锚,都不能让它们涌向美元,这,是底牌。


美国的策略是制造出区域性冲突逼走中国的资本,而一旦中国已经证明自己能有效遏制住资本外流的趋势之后,那些被美国利用来跟中国制造冲突的国家,实质上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如果你认同我前文说的南海问题的实质是中美围绕全球资本争夺的结论,那么接下来的另一个结论也就不难得出了。围绕资本的争夺,美国所需要的是中国周边地区的冲突,但是作为新兴的大国,中国如果不能向全球证明自己能有效确保资本在中国及中国影响范围的安全,那么对中国来说同样是不可接受的。


中国要证明自己,同时要避免跟美国之间的全面战争,那么通过打击一个美国同盟的第三方弱小国家来间接打击美国,将是中国代价和风险最小的战争策略。


即使到了最坏的情况,即中美之间最后不得不进行冲突,也一定不会是采取在中国或美国领土上直接进行的方式,而同样会选择相对实力较弱小的第三国作为主战场。美国东亚盟国中相对实力最强大的日本,其次是韩国,所以在短时间内这两个国家不会是中国考虑的对象,主战场同样也不会发生在台湾,因为这是中国非常不希望看到的内战模式。同时新加坡太远,并且块头太小,即使在这里打败了美国,对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实力影响也无伤大雅,况且中国也很难有理由与美国在新加坡开战。


排除掉这几个选项之后,只有一个答案呼之欲出。更何况,这个国家明天向国际法庭申请的仲裁会出结果。这个仲裁本来就是被操纵的,难道还会有什么意外的结果吗?而还有什么比一个对中国不利的结果更适合当借口的?


菲律宾争取自己的利益可以理解,但其上一任国家领导者把自己本国的利益诉求完全变成他人利益争端的工具和借口,则是我一个正常人所无法理解的。


我要是一个菲律宾人,此刻我要担心的,肯定不是我香蕉卖不出去的问题了。

每日精彩,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期乐会微信公众平台。

感谢作者辛苦创作,部分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

纠错、投稿、商务合作等请联系邮箱:2874728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