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谈谈拖延症这个话题,先看一下度娘对“拖延症”这三个字所下的定义: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按照阳明先生的良知说,来分析一下这个定义。拖延症表现的第一个条件是“能够预料后果有害。”这个能预料后果的主体是良知。
拖延症表现的第二个条件是“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就是说,良知明知其该做,而实际上行为的主体——自己——却并没有采取行动将这个“良知”给“致”了。
所以,从先生的学说来解读拖延症,就是一个无法“致良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从先生给的建议中,来寻找如何致良知的方法。自然也就能找到一些克服拖延症诀窍。
【2】
拖延症其实是一个千古难题,古代的人同样会得这种病。
在《传习录》的“陆澄录”,记载了阳明这样一句话“觉懒看书,则且看书。”后面阳明又总结了一句“是亦因病而药。”就是说,当你觉得想要拖延去做某件事时,就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这就是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看到这里,不耐烦的读者该向我仍臭鸡蛋了:我之所以拖延,不就是不想做吗?现在拿出这么一句,说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对我来说是“然并卵”啊!
没错,我也觉得这句话对于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并没有用,但是对某部分人是有用的,比如象陆澄这样的贤者。响鼓不用重锤,只需要轻轻点拨一下,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所以阳明对陆澄这般说,对陆澄来说也算是真的得到了方法,所以才郑重记录下来。
【3】
那么我们再接着往下寻找,看看有没有更具有普适性的战拖秘籍。
我们换一种思路,一种向后看的思路。按照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说法,一个人知而不行,其实是未知,那么我们就来解决这个“未知”的问题。
在《传习录》的“徐爱录”中,徐爱曾经问:“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悌者,却不能孝、不能悌,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阳明先生回答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
那么拖延症患者知而不行的原因,已经被阳明先生言明了,就是“已被私欲隔断”,阳明先生将良知比喻为镜子,私欲比喻为灰尘,现在虽然良知知道该做某事,却无法切实做到,根子上的原因是良知这面镜子蒙上的灰尘太多了。
陆澄的良知之镜蒙尘甚少,先生一点就透,采取“事上磨”的方法,就可以克服。但是对于拖延症重症患者,良知之镜的尘土可能已经三年没有擦拭,“事上磨”这种方法根本不对症。
【4】
克治私欲的方法,根据情况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战法,根据毛主席教导的“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指导原则。我们可以根据情况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应对之策。
像陆澄那样的贤者,他面对“懒读书”这个私欲时,实际情况是“我方”强大,“敌方”弱小,所以就选择“事上磨”的正面战场的形式将私欲克治,这是“打得过就打”的形式。
但是大多数拖延症患者,面对自己的“拖延”恶习“时,是打不过的,此时就需要“跑”,但是这个“跑”不是消极地跑,逃避性地跑,而是先避开正面交锋,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寻找从侧面击溃“拖延”这个强敌的战机。
克治私欲的曲线救国的方法就是“静坐息心。”人拖延的根本原因是私欲蒙蔽良知的本体,现在通过静坐息心的方法,将心体上的私欲收拢到笼子里去,收复良知的本体。这是从根子上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在《传习录》的“陆澄录”中,阳明先生曾经说过“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所以,当你一直拖延着不去做某件事情时,首先不要让自己陷入纠结和焦虑的情绪中去。你可以做出另一种选择,静坐收心——这种选择的痛苦,一般而言,会小于你去做自己该做而不想去做的事情的痛苦。
【5】
静坐的具体方法,只说些最简单易行的要点,通过举例子说明。
比如你知道明天要向公司上交一个营销文案,自己应该坐在电脑前去完成这项工作,但是,内在私欲控制着你的身体,让你对于坐在电脑前完成工作这一行为充满了恐惧。
现在的你正坐在电视机前看那些无聊透顶的娱乐节目——观众不笑,主持人就自己笑。尽管心底的焦虑一直在暗中折磨着你,但是你真的没有采取断然行动的能力。
此时你不用去工作——反正你也做不到这一点,但是首先你要把电视机关了——这对你来说并不算很难,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利用省察克治的方法将心中的私欲一一揪出来。
此时,那个决定将电视机关了,而让自己静坐息心的发动者,依然是良知。将心体比喻为一个国家,良知就是其中的君主,而私欲就像是朝中的权奸佞臣。
这些权奸佞臣捆缚住了君主的手脚,使得君主下达的指令无法执行,此时通过静坐就是来摒除这些妨碍政令通行的权奸佞臣。
无论权奸佞臣如何横行霸道,良知的光芒就算若暗夜的星光一般微弱,但是一定不会熄灭。
此时,一道微弱的旨意还是可以下达并执行的,这道旨意的目的并不是强行推行自己的政令,因为良知自己也明白,权奸佞臣的阻拦妨碍这些政令的推行,那么自己下的这一道微弱的旨意之目的,并不是为了推行具体的行政命令,而是为了清君侧。
【6】
求静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良知的“君权”,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中“知止”的“知”就是良知这个本体发出来的,为什么“知”不能直接跳跃到“得”呢?
不正是因为“私欲”这些权奸佞臣的势力太大了吗!“良知”这个君主必须通过一些委婉曲折的步骤,才能一步步恢复自己主政的大权。
而其中的“止”是第一步,“止”字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停止私欲”的意思,比如你关掉电视,就是中止在自己心体肆虐的私欲的第一步。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让心体止步于良知的主宰,而不要再呈现一种心猿意马的景象。
在“止”的功夫之后,随即而来的是“知止而后有定”,这个定还兼有“正”的意思,就是现在“良知”这个君主将要奋发有为了,他已经正襟危坐,准备提振朝纲了。
“定而后能静”,“良知”这个君主已经端身正坐,朝堂内的大臣们就不要再喧嚣了,尤其是哪些权奸佞臣,都给我闭嘴,心体宁静了,为下一步“良知”的主持大政营造了一个合适和得体的氛围。
“静而后能安”,安表示没有危险,私欲这些权奸佞臣现在不敢做声了,“良知”这个君主的所下的旨意暂时没有了被“矫诏”的危险,摆脱了被私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控制。
“安而后能虑”,现在良知可以谋划国事,思虑对策了,在排除私欲干扰的情况下,所思所虑自然是有价值的,于是引出下一句“虑而后能得。”
“得”字按照古代甲骨文的字形,右边是“贝”加“手”的字形,左边是“彳”。本意是人到海滨用手捡拾贝壳,远古时期先民以贝壳作为钱币,表示人通过行动得到财富,称之为得。
良知有所得,就是此时良知通过“行”——前面的“止、定、静、安”虽然都是内在的心理活动,但是皆可以称之为行——而得到了财富,这个财富就是对心体的完全控制权,在这里,我们可以说,良知对心体的实际控制权才是财富,而且是最核心的财富。
【7】
以上我们是对儒家的内圣功夫做了一个详细的梳理。
说到“内圣”,有人会问,这两个字看着好高大上哦,是不是只有圣人才做得来呢?当然不是,既然人人具有良知,那么“内圣”的功夫也就是人人都做得来。
下面开始涉及到外王的功夫,这是克服拖延症的外在功夫了。
此时,你已经看清楚自己当下的使命是什么了,通过充满了仪式感的静坐方法。肃清了那些干扰“良知”主持大政的权奸佞臣的干扰。
你现在决定要去完成营销文案的工作了,不过各种困难还是会涌现,但是现在的担心已经不是“要不要做?”,而是“如何做?”。
从面对问题的层次方面而言,你已经站在更高一层进行谋划了。
自己没有明确的方法去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但是,这些困难具体是什么?其实你并不能明确地指出,就这样,一个模糊性的困难困住了你。
假如你认为应该先克服这些困难,才可以开始真正的工作,如此以来,你就又有了借口可以拖延下去不去执行。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呢?
【8】
《传习录》的“陆澄录”中,阳明说过这样一段话:“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时,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
这些话本来是回答“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这个问题的,其实我们也可以从“笃行”的层次来思考,以得出有意义启示。
无论做任何工作,都会有各种各样可以预料或者难以预料的困难,唐僧去西天取经之前,并没有将前途所有可能遇到的九九八十一难都考虑清楚了才出发,而是先上了路再说,然后再碰到具体困难再具体解决。
“致良知”的过程中,还接着上面的例子来说,你现在决定要坐在电脑前去进行营销文案的工作了,在这个工作的过程中,你会遇到许多具体的困难,如果因为对这些困难的“遥视”而裹足不前,你就又会被“拖延”的魔咒所困住手脚。
想象中的困难,用一句古诗来形容,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你真正的困难在于你没有实际走近。
工作中的许多难题,只有在你具体去做的时候,才能以一个清晰的图形呈现在你面前,假如你一直在原地不动,永远也不会了解困难的真实面目。
只有像走路一般,遇到歧路就问,弄清楚后再接着走,才能走到最终的目的地。
【9】
当然,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是有一些技巧的,这就是我们现代的那些谈论对付拖延症的书籍所擅长的,市面上谈拖延症的书籍很多,大家可以找来读,不再多言。
那么,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在外王的过程中,就是常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些步骤中,或者更具体点说,就我们上面那个例子来说,在你坐在电脑前进行营销文案的写作时,良知又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呢?
在这里,有一个学术化的名词叫做“坎陷”,“坎陷”的本意是下榻,沉陷。这里比喻为良知融入具体的事务性的致良知过程。为了让大家更形象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我们下面上一张图:
良知本来是心体的首领,他只需要坐在庙堂之上的尊位,冷静地观察着,当心体跑出腔子里时下令将他拉回来即可。但是事实上,在具体的致良知过程中,良知是一直如影随形般全程参与的,大到宏观构思,小到每一个举手投足,良知都能感觉并监督到,并且会亲临现场手把手指导。
就如我们上面看到的这副画面,习大大亲自到工地考察,仅仅从良知坎陷的形象化隐喻来思考,我们可以说,就像良知这个君主亲临现场,实时指挥一样,实际上,在具体的外王阶段的致良知过程中,良知呈现的就是这么一个形象。
在内圣的程序中,良知表现出来的是“道德心”的一面,此时要解决的问题是做什么?而一旦到了“外王”的过程中,良知要表现出“认识心”的一面,此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做。比如在你做营销文案过程中,需要一些知识和数据,需要考虑具体的设计步骤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需要用心去领会、吸收。但是这个领会、吸收依然是良知发出的。
比如良知决定了要做出某一行动时,在具体的行动发出时,就是在“致”此良知,但是在“致”的过程中,良知自然而然从“道德心”转换成了“认识心”,这本身也是“理之使然”。
是良知自己主动顺应本然之理,因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顺应天理,认识外物,完成本然如此的整个过程之后,外在的物才真正统摄内化为我之良知,良知才算是从真正意义上成就了自己。
用我们今天举的具体例子而言,当你真正完成营销文案的时候,整个“致良知”活动在具象化的层面来说,已经告一段落。就是说,在完成工作这一件事情上实现了致良知的活动。
最后强调最重要的一点,克服拖延症的最关键的精神因素是“诚意”,我们上面所讲的,都是从“诚意”这个根上所生长出来的枝叶。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上面所说也只是流于口耳之间。
来源:沙漠孤雁
每日精彩,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期乐会微信公众平台。
感谢作者辛苦创作,部分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
纠错、投稿、商务合作等请联系邮箱:2874728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