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真不平静,首先是部分上海银行不再接受中小创股票的质押,并对平仓线严格执行,其次是,据统计说,一千只私募基金接近清盘!最后,就是欧美股市暴跌。道琼斯工业指数再次下穿万六点!
看着美股K线图,就是满满的恐怖!吓屎宝宝了。真的。
下来我们一件一件事情去分析看看。为尊重原作,我们还是一段一段来。
万亿强平又是嘴炮!
你真的知道“股票质押”是什么鬼吗?
文:弥达斯
今天,各个投资群继续静悄悄。
新年第二周,股市继续暴跌,大家心情都很糟糕。
什么鬼什么鬼?
一个消息在市场流传:部分上海银行不再接受中小创股票的质押,并对平仓线严格执行,不能追加保证金将被次日上午十点强平,近期始终高悬股市头顶的大股东股票质押问题再度发酵。
根据有关报道的数据显示,去年以来,两市共有1354只个股涉及股权质押,目前仍有1302只个股未解除质押,涉及2144.93亿股,市值达到3.14万亿元。
很恐怖,对不对?
本着对市场负责的态度,弥达斯对股票质押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发现情况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上述消息,也多少有些危言耸听了。“第二天十点强平”,听起来多像去年股灾强制去杠杆时的事儿啊!
果不其然,很快就有财新报道对此辟谣称,经向浦发银行、上海农商行、兴业上海分行等多家银行的内部人士求证,表示目前的股票质押业务照旧,仍然接受中小创票股权质押。
先来科普一下,“股票质押”这个热词。
对于上市公司的股份质押,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股票质押和股票质押式回购。传统的股票质押是场外业务,一般是大股东向信托或银行借钱,然后去中登公司做登记,手续繁琐,且违约处置比较复杂,需要经过法院判决或仲裁;而股票质押式回购是场内交易,属于交易所推出的标准化产品,其最大的特点是一切在场内完成,融资快速,并且可以快速平仓,而不用经过司法程序。事实上,从2013年5月推出这项业务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股票质押大多选择了后一种形式,根据弥达斯的情报,比例约在七成以上。
好了,这就清楚了。即使低于平仓线,也只有股票质押式回购这部分场内业务可以被立即执行强平,而场外部分是不可能立即强平的。
那么问题来了,场内部分规模有多大呢?
根据弥达斯得到的情报,沪深两市也只有7000亿元左右,和市场传言的数万亿元差别甚大。再结合今天证监会在发布会上的数据,截止1月14号,股票质押式回购低于平仓线的规模为41亿元,占整体规模的0.6%,那么可以倒推,总规模在6833亿元,和弥达斯的情报是一致的。
相比较沪深两市34.8万亿的总流通市值,占比仅有1.98%,似乎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数值,但是考虑到A股市场投资者对于大股东减持一贯非常恐慌,以及随之而来的羊群效应,这种悲观的预期效应是不容忽视的。
事实上,还有另一组数据在市场上流传。根据多家媒体这几天所引用的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月13日收盘,两市有189只个股的股权质押已跌破理论平仓线,涉及质押市值1304.65亿元。另有218只个股的股权质押已经跌破理论警戒,涉及质押市值高达1625.36亿元。
41 VS 1304,这是什么鬼!
一个是官方统计,一个是民间机构的统计,数据之差简直是天上地下。即使考虑到14号股市有所反弹,这个差距之大仍旧是难以理解的,并会导致投资者的判断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合理的解释是,Choice的统计包含了场外股份质押部分,而且这部分比例相当之高。
按照这种推测,在弥达斯看来,情况也并不那么悲观。为什么?
因为正如我们上面所说,场外质押是到中登登记,涉及到违约平仓需要法院判决或仲裁,其流程是相当之长的,并不会对股市产生立即的抛压,真正有影响的,其实是场内质押部分。
另一方面,根据证监会公布的减持新规,5%以上股东三个月内通过竞价交易减持是不能超过1%的,而大宗交易虽然后门仍在,但是正如弥达斯此前所爆料的内容,窗口指导是必须的,监管部门肯定会控制节奏。
这样看起来,股票质押、大股东减持这个问题短期内并没有那么可怕,至少不会出现大家想象中的泰山将倾的恐怖态势。
市场如果因此而恐慌抛售将是非常不划算的,至少没有必要自我恐吓。
当然,硬币总有另一面。如果市场继续下跌,比如跌到2500甚至2000点去了,那么势必将再度出现大批被腰斩的股票,那么爆仓将是不可避免的,股票质押式回购导致的强平也是完全可能出现的。
只不过,导致股灾3.0的原因,显然必须是更为深层次的系统性风险,比如突然出现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巨变。如果我们对中国经济有信心,似乎不应如此悲观。(作者:弥达斯)
但,即将谈到的下边另外的这个问题,就似乎不简单了。我们首先要意识并接受,现阶段市场的市场参与主体,已经微妙发生了改变。以下是海通荀玉根总的报告分析:
从615到818,再到16年初,短短半年时间A股就经历了三次暴风骤雨式的股灾,背后深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海通荀玉根看来,这与市场参与主体的变化息息相关,绝对收益投资者占比大幅提高,市场一旦出现回撤,止损卖盘导致跌幅迅速扩大。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私募基金正加速崛起。14年牛市启动前,私募基金尚为二级市场配角,14年9月,私募基金(证券类,数据源自基金业协会备案登记,未包含全市场的私募规模)管理规模约4400亿,与为公募基金(股票+混合型)规模比为3:10。但随着14年牛市的发酵、15年牛市的疯狂,私募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涌出。15年4月,私募基金管理规模首次超过1万亿,达到公募基金(股票+混合型)规模的39%。
而在811股灾后,虽然公募基金份额锐减,但私募基金却相对平稳,15年9月以来,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稳定在1.7万亿左右,与公募基金(股票+混合型)规模比达到7:10。但从私募基金的资金性质看,基本都是以追求绝对收益为主,因此,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出于对净值的保护,这部分资金往往会率先离场。
其次,公募基金专户规模增加,仓位更趋灵活性。对于公募而言,传统以相对收益为主导的模式同样也在变化。首先是专户规模的加速提升,13年6月专户规模约9682亿,为公募规模的38.5%,截至15年9月,专户规模已上升至32591亿,达到公募规模的48.7%,这部分资金同样以绝对收益为考核基准,投资行为与私募基金类似。
随着《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04号)于15年8月8日开始生效,根据《管理办法》规定,股票型基金股票投资下限从60%提升至80%,大部分基金出于仓位和投资策略考虑,纷纷将旗下股票型基金变更为灵活配置型,对应股票仓位也从80%-100%变更为0-95%,区间明显扩大,对应投资手法上也更加重视趋势交易。
最后,杠杆资金成为潜在高压引爆点。615股灾前,A股场内融资加场外融资额占流通市值高达7.2%,占自由流通市值15%左右,远高于成熟市场。虽然不断去杠杆后,杠杆比例有所回落,当前场内融资余额约10239亿,场外融资预计2000亿以上,融资占流通市值仍有3.5%,占自由流通市值占比7.0%,而海外平均水平仅2%上下,此外,带杠杆的股票型分级基金规模1860亿。这些杠杆资金一旦在市场下跌时,都成为放大器。 (海通策略)
这里我先说一下我的总结和结论。以目前市场参与者主体来说,确实是K线信仰为主的追涨杀跌右侧交易群体,这是由他们的产品结构属性决定的,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无关。那么下来市场的表现也是令人忧虑的。
去年不知道哪里冒出一个所谓的“2850点铁底”论,之前李大霄又整出一个“婴儿底”,昨天就被人戏称快到“受精卵底”了,云云。我觉得,所有众望所归的底部点位,都是用来被打穿的。大家要有心理准备才好。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按照我们年初公布的2015年度汉字“破”字来说,不破不立,不打穿2850所谓铁底,市场是不会踏实的。至于私募清盘这种事情,大家应该暂时规避一些私募扎堆的中小创——这或者也许也是部分银行暂停对中小创股权质押的原因吧。
我们发现,很多中小创的外延式并购重组,发生在2014年第三季度,因此去年第四季度会是利润增长集中爆发兑现的期间,但在第四季度的业绩基数增大之后,今年第一季度是否会保持高增长?很令人忧虑。
至于美股周五的暴跌,我昨晚也盯了很久盘,坦白说,以绝大多数右侧交易为主的市场参与者群体来说,几乎谁都早就“似乎很知道”,美股岌岌可危的K线之下,代表着下来会怎么走,所以这种暴跌带来的恐惧更多的是一种预料之中的兑现而已。我们A股之前没跟美股走,现在充其量就是心理影响而已。
以下是一位市场朋友转来的个人看法,我觉得在这个吓坏宝宝的周末时间点来看看,就正合适:
今年10月人民币加入SDR,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配置人民币资产。所以,虽然现在股市不好看,但是你想过没有,恰恰是股市的下跌,让A股的估值更加具备吸引力。让更多的资金流向中国。
当然你可以说,现在是人民币贬值,导致资本外流。不过你确定把人民币换成美元之后。能保值增值吗?要知道三点:第一点,拿着美元现金并不保值。第二点,投资美元的固定资产,你了解美国的投资法律,了解购买美国的房产是每年有物业税的吗?第三点,投资美国的股市,你确定美国股市现在的下跌是局部下跌,还是刚刚见顶的下跌开始? (编按:现在连我家阿姨和楼下卖水果的,都同步对人民币贬值表示婶婶的忧虑,宝宝还现在才害怕?也太迟了。)
大家都在担心美国会在今年再次加息。通过这次国际大宗商品动荡和美股下跌,美国今年最多加息两次。
最近2周股市持续的下跌,让很多股民失去了信心。但是,你要知道,2周时间,相对于一生来说,仅仅是瞬间。相对2016的整年来说,也仅仅是一个插曲。记住:从来都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
很多投资人老是操心国家队资金套住了,保险资金有没有没赚钱,大股东质押会不会爆仓,大户融资融券是否爆仓,其实到了年底,你会发现人家都好好的,就自己瞎操心,瞎担心导致亏的最多。
投资股市最大的风险其实并不是价格的上下起伏,而是你的投资未来会不会出现永久性的亏损。单纯的股价下跌不仅不是风险,简直就是机会。不然哪里去找便宜的股票呢?
有些人的个性天生就不适合投资,他们要么过于焦躁,要么缺乏耐心。我认为优秀的品性比大脑更重要,你要想赚钱,必须在下跌中控制那些非理性的情绪,依据内心的呐喊来操作,事后往往证明都是错误的。
好了,看完上述背景热身文字,你如果还有心情胃口吃完午饭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下边这个扰动周末朋友圈的信息。——在继续往下看之前,别吓坏了宝宝,让宝宝先走。
一千只私募基金接近清盘!
文:林珑
有一千多只私募基金净值跌破0.8元,还有300多只跌破0.7元,即通常意义上的清盘止损线,还有的产品净值在0.1元以内。而年初的大跌,仅上周不少私募基金跌幅超过10%,其中不乏大佬人物。
年初的大跌3.0,不少股票策略私募基金显然已经扛不住了,再度拉响警报!基金君统计了好买基金的数据,有一千多只私募基金净值跌破0.8元,还有300多只跌破0.7元,即通常意义上的清盘止损线,还有的产品净值在0.1元以内。而年初的大跌,仅上周不少私募基金跌幅超过10%,其中不乏大佬人物。
这些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应该最关心,其未来命运如何?会不会清盘?该不该清盘?都听基金君为您细细道来。
千只股票私募基金岌岌可危
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15日,仅仅信托和自主发行两个渠道的、普通股票策略私募基金中,已经有1072只单位净值跌破0.8元,并且其中有363只基金单位净值跌破0.7元(剔除净值日期在2015年6月“股灾”以前的)。
而市场上通常的说法是,阳光私募基金的清盘止损线一般设在0.8元~0.7元,这就意味着去年股灾以来,千只私募基金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而年初市场满盘皆墨,仅仅10个交易日,大盘跌幅接近19%,私募基金在这个冬日更加雪上加霜。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这千只处于危险中的股票私募基金,仅有430只公布了2016年的最新净值,占比不到一半。
基金君看了一下这些“坚持公布净值”的产品最新情况,多数净值日期在1月8日(上周五),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有383只基金最新涨跌幅为负,其中过半数(204只)的基金跌幅超过10%,有5只跌幅超过30%。
这说明这些私募投资经理可能原来仓位比较重,而且还买了创业板股票,造成跌幅超过大盘;在市场大势不好的情况下,操作本就跌破净值线0.8元的基金时,会非常被动,唯一的做法可能就是减仓,被迫减仓!
如果把放宽条件到2015年12月,公布净值私募基金的数量也仅为516只,勉强接近一半。实际上,基金君发现,以明显反弹的10月为时间节点,这千只私募基金中,股灾以来已有40%左右的超过三个月没有公布净值。不再公布净值,基金君猜测,可能是业绩不好不愿再公开,也可能是产品已经清盘止损。
危机产品最低净值
不到0.1元 不少大佬折戟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这千只单位净值跌破0.8元的股票私募基金,有超过一半(650只)成立于2015年上半年成长股牛市的高位(即二季度,4~6月份),不仅没有充分享受到牛市的过程,而且缺乏安全垫,净值变得非常羸弱。
在经历2015年6月、8月两次“砸坑”行情后,尽管有10月、12月的反弹行情,但加上2016年1月的大跌,可想而知其“受伤程度”有多深。基金君看了一下,高位成立的产品中有接近三分之二(428只)的基金单位净值在0.7元左右,单位净值跌破0.5元的有55只,最低者净值不到0.1元。
截至1月15日,这千只私募基金中,有170只单位净值在0.5元这档及以下。净值靠后的私募基金,如良沃1号B净值为0.0736元,广州摇钱树1号基金净值为0.088元,北方信托润沃丰9号净值为0.0979元,安盈1号净值为0.1501元,处于0.1元这档及以下,其成立以来跌幅超过80%。
这些私募基金,有些还坚持公布最新净值,有些净值日期则停留在去年股灾后,它们有的是结构化产品的劣后级,市场向下时跌幅更加严重。
要说这些私募基金中,小私募居多,但实际上也不乏大佬在这波风云中折戟。好买基金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15日,有明确基金经理的私募基金中(PS:基金君听有私募朋友提过,有些没有基金经理、只有私募公司的产品,可能是他们老板某个熟悉的朋友,借他们的渠道来发的,如果这些产品业绩不好,有时会连累老板声誉,所以基金君也不统计没有写明确谁是基金经理的那种了)。
清水源投资张小川旗下有33只产品净值在0.557元~0.7527元,大多跌幅超过30%;
鸿道投资孙建冬旗下有35只产品净值在0.6708元~0.7538元,多数跌幅超过25%;
星石投资江晖旗下有17只产品净值在0.7158元~0.7383元,跌幅均超过25%;
鼎萨投资彭旭旗下有11只产品净值在0.5825元~0.797元;
民森投资蔡明旗下有9只产品净值在0.706元~0.7991元;
新“奔私”的新华汇嘉投资王卫东旗下有6只产品净值在0.7511元~0.797元;
两届私募冠军创势翔投资黄平旗下有一只产品净值在0.711元。
。。。。。。
这些大佬产品大多集中发行于去年二季度,当时市场一片火爆,私募发行产品、规模扩张相当迅速,尤其是私募大佬当然备受市场青睐,客户通过子基金等形式中途进入的不在少数。基金君也了解到,这些私募基金多数风格比较进取,当时无惮市场,高仓位运作,股灾来临减仓较慢,整体跌幅较大。
从1月8日最新公布的业绩数据来看,这些折戟的大佬中,鼎萨投资彭旭、星石投资江晖、鸿道投资孙建冬旗下皆有产品跌幅超过10%,高者近15%,而同期沪深300跌幅为9.9%,说明年初这些大佬仓位仍然相对较高,面对市场下跌比较被动,原本业绩不太好的产品,现在情形变得更加窘迫。
(编者中间插按一句:好了,我都没心思往下看了,还是转台看肖钢讲话去了。你们胆子大的,就继续往下看吧)
命运堪忧 私募该不该有清盘?
这一千多只处于风口浪尖上的私募基金,其命运终将如何,相信他们的投资者会比较关注。基金君发现,其中不少基金仍在公布最新净值,说明他们并没有走向清盘,但也有的不再公布净值,命运不得而知。
一般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也为了产品销售,现在市面上不少阳光私募基金都会设置0.7元~0.8元的清盘止损线,但也会有优质私募,机构、投资者比较信赖,也可能取消清盘止损线,充分放开手让他们操作。
我们发现,这千只私募基金,有的跌得比较离谱,到了0.1元以下,为何没有清盘,业内人士认为可能原因是没有清盘线,但具体不得而知;还有的私募大佬,多只子基金净值表现较差,基金君知道,有几位应该是本身没有清盘线,但子基金会不会清盘的问题一直存疑。
(子基金:客户想投资私募的产品,如果原来母基金名额已满,可以通过子基金的形势“上车”,子基金的资金投向即为母基金,但是由于“上车”时点不同,子母基金的净值表现不一样,所以像去年二季度市场好,很多投资者为了“上车”,都买了私募大佬们的子基金,一个系列下拖很多序号,但后面业绩不好,和母基金有差距。)
据基金君所知,净值跌破0.8元、0.7元,如果基金合同有清盘止损设置,触发清盘线,一般有几条出路,一是直接清盘止损,二是和持有人沟通,降低清盘线或去除清盘条款,三是私募自己很有钱,可以用自有资金进行填补再进行操作。这几种情况都有发生过,比如清水源直接清盘了几只产品,葛卫东用自有资金给投资者减亏,最近市场上还流传出私募下调、取消清盘线的消息,令业内咂舌。
对于清盘线,私募界一直有不同的声音。有的私募认为,产品跌破原先合同规定的净值,就应该清盘止损,这只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无可厚非,同时也是对投资者资金的保护。也有的私募认为,清盘止损线的设置干扰了私募的投资行为,变得追涨杀跌,没法长线操作,无法做价值投资。
基金君认识的一位业内朋友对取消清盘线的行为很愤慨,他表示,这种行为是违反契约精神的,原来明明设有清盘线,还想要取消。客户把钱给投资顾问是做理财的,不是给他们实现他们的想法的。
在各有各的说法的情况下,作为投资人,你自己心中一定要有一把尺,去衡量你买的私募基金,是否值得长线持有,是否最终能为你实现财富增值。
附表
1.净值排名靠后私募基金
2.折戟的私募大佬
每日精彩,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期乐会微信公众平台。
感谢作者辛苦创作,部分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
纠错、投稿、商务合作等请联系邮箱:287472878@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