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经历过2015年的股市,相信很多投资人都会迅速成熟起来,牛市除了赚钱外,对个人的成长没有什么帮助,倒是在熊市才是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时期,就像人生其他方面一样,顺风顺水、前呼后拥、鲜花掌声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成长,直到某一天人生再一次跌入低谷,步入逆境,才会进入人生的更高一个层次。

文:西点老A

股市在经历去年上半年的轰轰烈烈的牛市和下半年惨绝人寰的屠杀市之后,对于很多人来说,股市就是浮云,来无影去无踪。对于我个人来说,2015也是感触颇多的一年,值得总结的太多。


其中最大的感触就是:从自我认知开始,做大概率的事情,做确定性的事情。

得益于军工股在股灾1.0中的强力反弹,我的收益率全年得以保存在两位数(在2015晒收益表单上,面对众多三位数、四位数的收益,某就自愧不如了),和2014基本持平。2015年11月看错军改行情,整个十一月在军工股的仓位很重,导致十一月反弹中基本么有收益,股灾2.0和3.0中仓位已经很小,对这两轮的风控还是很满意的。


下面聊聊我这几年对股市的一些理解,就作为2015年度总结的心得吧。




感悟一: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721”中可以胜出的那一成。


每个人进入股市之前都知道股市著名的“721”定律,也就是七成的股民最后是要以亏损收场,只有一成可以胜出,其中两成可以盈亏平衡。可是每一轮牛熊循环下来,事实会告诉我们为什么定律是“定律”,是我们都逃不开的股市魔咒。


其实,其他行业何不是如此?比如看看你身边的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同学中,一个班级中最终可以功成名就的又有几个?是不是也符合“721”这个比例呢?就我的观察甚至还不到这个比例。但是普通行业和股市中,“721”定律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是因为,普通行业中“人心的弱点”可以隐藏,而股市中人性的弱点无所遁形。在股市中,贪婪、恐惧、幻想会如影随形,时时刻刻影响着股市的思维方式,而且结果会以账户的盈亏直接体现。


人的本性容易自以为是,高看自己。


曾经有过很多调查,开车的人,大部分都会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很好,编程的人都会为自己的编程很厉害,从普通岗位步入领导岗位的前几年都会认为自己处世能力很强,这样的事情身边随处可见,就像炒股的人都认为自己可以从股市不断赚钱,可以成为胜出的一成,可是结果却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都高估自己了。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是十分,自己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介于8~12分还是必要的,超过12分,容易高估自己,低于8分不利于自信心的培养。在股市中的表现就是,既要有在股市长期打磨的决心,有战胜股市战胜自己的决心和信心,又不能自大清高过分高估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既要有坚强的自信心,又要夹着尾巴做人的道理。自我认知的“度”的把握是“721”定律的基础,对这个“度”的理解也是股市各种操作流派的心理基础。


比如短线操作、超短或者打板的玩法,是这两年非常流行的,很多新手学习这个玩法也是乐此不疲,那是因为操作好了,你的收益率可以十分惊人,看看周围做得好的朋友公布的绩效就知道了,一年四位数的收益率不是没有人不敢说的。可是,一个新手要去学这门手艺,那可就不容易了,至于难到什么程度,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身边没有玩的转的。


我本人在炒股的前几年也曾经痴迷于此,后来练的走火入魔,痛定思痛之后决定放弃了,发现我的理解力和悟性干不了这个活,虽然现在看到媒体报道这样的成功案例任然会羡慕嫉妒恨,但是几秒钟之后,也就平静了。要揽那个瓷器活,先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金刚钻。


自我认知是艰难的,人的本性是拒绝承认错误的,人需要自尊,可是股市里自尊和赚钱通常是两码事,这也是我常说的“尊重市场,敬畏市场”的原因。早几年我在频繁交易受伤之后,就反省自己,做大概率的事情,做确定性的事情才是我的出路,于是才有了后来对“专注”的重新理解,对“风险控制”的反复思考,对“大概率和确定性”的不断琢磨。


这个世界上,聪明人人太多,可是在股市里,你在你的行业里的名誉、地位、鲜花掌声、高学历、各种光环等等引以为傲的资本都不复存在,市场目前人人平等。在股市,真正的聪明人会去做不聪明的人也可以做成的事情,不聪明的人却老去想做那些聪明人都做不来的事情,这就是区别。


我们只有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改变了我们对股市的根本看法,才能冷静下来去思考“721”定律的含义,才能回到现实世界,才能逐步成熟慢慢成长。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带着股市赚来的财富,金盆洗手,彻底离开这个博弈场,在你没有彻底离开之前,一切拥有的都是纸面的东西。


如果这一轮牛熊的较量中,你没有能够保住大部分胜利果实,甚至倒亏了本金,说明还不在“721”中“1”的行列,需要修炼的还很多。


华尔街有句老话: “你如果能在股市熬十年,你应能不断赚到钱;你如果熬二十年,你的经验将极有借鉴的价值;如果熬了三十年,那么你定然是极其富有的人。”


十年,在A股是两个牛熊轮回,我们在“721”的排名中,座次如何,只有自己知道,与朋友们共勉。




感悟二:做大概率的事情、做确定性的事情。


什么是大概率和小概率的事情?顾名思义,大部分人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大概率,反之亦然。大部分的人在二十多岁会结婚,是大概率事情,大部分人这辈子会普普通通平平淡淡是大概率事件,坐飞机几乎不可能掉下来是大概率事件,普通人炒股大部分会亏钱,这也是大概率事件。


只有做大概率的事情才能有确定性可言,股市是概率的游戏。对股市有点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股价走势是具有较大随机性的,即便是纯粹的技术派分析人士也承认股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机性。技术派分析鼻祖查尔斯·H·道也认为日间杂波受人为因素影响最大、毫无意义。并且假如存在可预测的方法,由于所有人做出一致的预测,那么预测本身也会影响股价的波动而导致预测失败。博览古今中外的公开资料,也没有人或方法能完全预测股市走势。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股价波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测的。


股市是一个在“复杂多变量”影响下的人类行为综合体,在股市没有什么是百分百的,一切都是在“概率”和“可能性”上进行优化,提高自己的胜率。不论是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还是资金管理、心态控制,都是在评估某一次出手的获胜概率,就像战场上将军对一场战争、一次战役的谋划和部署,没有百分百的事情,都是综合评估各方面情况,得出一套最有利于自己取胜的作战方案。

股市的确定性基于概率,来源与股市最基本的原理,那就是:股价的最终决定因素就是企业,企业的发展决定股价的动态。这一最朴素的道理,在市场炒作的迷雾下,已经让太多的人迷失方向。

可是追求大概率,做确定性事情的信心要在“大彻大悟”和“自知之明”的反省之后才能做到,必须“专注、耐心和反省”才可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记得有一位朋友说过:我身边有许多高水准的专业人士,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佼佼者。然而,他们却在金融市场里屡屡败北。究其因,其实就是败在一个“炒”字上。他们具有高学历和极高的专业素质,却未能抓住“股票的背后是企业”这一核心,他们败给了价格波动、败给了人性。国外知名车企的高级财务职员,投资了一个自己不了解的电力公司;一位医学博士却买了汽车企业的股票……很多这样的例子,正应了这么一句话:“人性会降低智商”。离开了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圈,去押宝“莫须有”和“可能吧”就是赌。

人的能力和知识结构有限,人的精力也有限,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时间长了再逐步扩大自己的能力圈,拓展研究范围,这才是成长的捷径,慢就是快,这样看似很慢,其实放到漫长的投资生涯中来看,这样稳扎稳打,厚积薄发,才是笑到最后的明智做法。

没有耐心,就谈不上情绪控制和心态控制。心态控制是股市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没有好的心态,在股市就会处处被动挨打,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结果一定是四处碰壁,鼻青脸肿。什么是心态?心态就是这几天面对着金融股资源股的不断走高你却没有持有,会不会着急,会不会想着要卖掉手里的股票去追快牛?亦或是,平时打开行情软件,面对着一个个涨停板,一个个“火箭发射”的时候,自己股票却半死半活地卧着,心里会不会着急上火?想追一把试试?再或者,当你花了很多天研究了一直股票,公司和行业的基本面都研究的不错,结果和朋友聊股票却挡不住别人几句话就否定了自己的一切努力?

斯波朗迪在《专业投机原理》里面说的那样,情绪的纪律才是通向成功的第一道关卡。只有在自知和知彼的基础上,设定情绪的纪律,严格执行,时刻提醒牢记自己的弱点,才能让心态不断成熟,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久一点。


心态的背后是人性的弱点。人性包括很多东西,与投资相关的投资者必须具备的品质是耐心、定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克服的人性有贪婪、恐惧。在投资活动中,耐心是极其宝贵的品质,多年来,模仿巴菲特投资策略的人很多,但是成功者很少,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 巴菲特的耐心和坚持。为什么人们缺乏耐心呢?这其实是与人的本性有关的,人是一个群居的动物,喜欢随大众,当狂热的大众在贪婪的驱动下,被眼前的牛市所迷惑,他就会失去耐心,哪怕是在股票高估的情况下也敢杀进去,就像当年48元的中石油,至今很多人仍然牢牢套在山顶上。




感悟三:赚不到钱,是因为我们的水平不够。


不要找借口“721”定律决定了我们多数人在股市是以失败告终的,只有少数人能够穿越迷雾,修成正果。大部分人在股市亏了钱,会找借口,怪市场波动大,怪管理层呵护不利,怪媒体推荐股票不力,诸如此类总会把自己的亏钱归咎于外界因素,就是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就比如在其他行业,领导不升你的职,肯定不光是领导不偏爱你,一定有我们自己的原因,或者是水平不够,或者是悟性不够,要想进步还得从自我认识开始,股市也是这样。


这几年,在网上记录自己的投资思路,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也逐步了解到,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的水平不够,对股市的悟性不够,对市场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刻,这才是导致我们亏钱、留不住利润、赚不到大钱的原因。


就拿股市的研究和操作来说,我们通常不是对行业认识不深,不是对公司理解不透彻,而是我们的研究和思考还不全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套完整的股市认知体系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大势研判、行业认知、企业分析、资金管理、情绪控制——交易系统的“五架马车”。这五个方面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行,非得把五个要素都打磨成熟,才可能在股市取得好的成绩。


范K.撒普博士在《通向财务自由之路》一书中认为交易有三个组成元素:心理状态(情绪控制)、资金管理和系统开发(交易方法)。心理状态是最重要的(大概占60%),其次是资金管理/头寸确定(大概占30%),而系统开发是最不重要的(只占约10%)。“五架马车”中的五个要素和范K.撒普博士的三个要素是相近的,情绪控制和资金管理是共同的部分,系统开发对应“大势判段”、“行业认知”和“企业分析”。


下面我们开看看多数人是如何在交易体系的“五架马车”上犯错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五个要素中,可以粗略分为三个水平等级:


等级一,聚焦在行业研究和企业研究上,忽略大势研判等;


等级二,结合大势看行业,看个股,忽略资金管理和情绪控制;


等级三,做好资金管控和心态控制,再去研判大势、个股和企业;


多数人是处于第一个等级上,每天很努力去研究热点行业,研究好公司,读研报,参加策略会,参加调研,但是容易忽略大势的走向,很多人在熊市很明显的情况下,依然逆势去找“飙股”,去找“逆势抗跌股”,殊不知大势向下,所有股票都会跌,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也就是说,熊市中,所有股票都下跌是大概率事件,你花再多时间在“选行业,选个股”上都是事倍功半。


这个误区不仅存在个人投资者中,刚入行没几年的专业研究员也容易犯这个错,不管大方向如何,总是一味看多,在买方目前尽数爱股之优势,什么价值低估,什么市场错杀,什么十年十倍,虽然买方有时候会礼貌性地给出一些耐心。很多研究员在熊市也会亏钱比较厉害,多数时候也是在这个问题上吃了亏,一方面,自己研究的股票,自己熟悉,什么内情都知道,对自己的股票挚爱,逢低补仓。可是大势奔溃,泥沙俱下,挚爱导致止损不坚决,下手剁仓不坚决,造成深度套牢。


第二个级别的人,对“看大盘,炒个股”有着深刻的理解,理解大盘不好,泥沙俱下的道理。通常的做法是大盘不好,知道收手,懂得休息,大盘好了,全力进攻,对“不逆势而动”有着深刻理解。这个级别的投资者通常能够活的很滋润,但是容易在风控和心态上犯错。


这个级别的人,认为自己懂股市了,会了,可是通常淹死的都是“觉得自己会游泳的”,在资金管理和心态上犯错就足以击垮多年的积累。比如这一轮股市中,很多老手就是在杠杆和过度贪婪上翻了船,认为自己股市水平不错了,可以加杠杆了,就去融资、三五倍杠杆配资。贪婪之心驱使下,赚了一百万,就想去三倍杠杆赚五百万,赚了一千万,就想五倍杠杆赚一个亿,这样的想法就是噩梦的开始。情绪失控导致心态失衡,进而加大杠杆去“搏一把”,直到遇到重大挫折,才会反应炒股这一行为什么有“情绪控制、资金管理”这样的百年行规。
第三个等级的人,走过了第一、第二等级,行业、个股、大势的理解都不是问题了,开始在资金管理和心态建设上下功夫,回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阶段。开始在“自我认知”上重新去审视自我,发现股市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最核心的技术在于“资金管控”。


对应到那句老话:“你如果能在股市熬十年,你应能不断赚到钱;你如果熬二十年,你的经验将极有借鉴的价值;如果熬了三十年,那么你定然是极其富有的人。”


到了这个阶段的投资人,我相信一定是熬过了十年这个门槛了(少数悟性极高的人不在此列)。


回到五架马车,问问自己,“大势研判、行业认知、企业分析、资金管理、情绪控制”我们做到了什么层次?对于大势的短中长期走向你有自己的研判标准吗?对某个行业你足够了解吗?或者对市场行业风格转换的规律有信心吗?对个股的研究有自己的经过检验的一套吗?对资金管理、风险控制有自己的机制吗?对自我的认知够深刻吗?能控制自己的心魔吗?


如果对这几个问题,我们还不能在两分钟内做明确的回答,那么,股市之路,对于我们来说,还很遥远,需要做的功课还很多,经常亏钱,被市场修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如此,我们还能将亏钱、挨修理归于外界吗?




最后,让我们以张爱玲的《非走不可的弯路》共勉:是啊,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练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了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了,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他,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他,他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练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投资何尝不是呢~

声明:

每日精彩,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期乐会微信公众平台。

感谢作者辛苦创作,部分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纠错、投稿、商务合作等请联系邮箱:2874728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