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济观察报》的两篇报道值得关注:
第一篇报道是1月23日推出的,报道了万达集团的转型。报道称,2016年万达的地产销售业务目标降低了640亿元,缩减幅度高达40%,万达13万员工中的3到5万人面临调整,这是中国房企中前所未有的大动作。
第二篇报道是1月30日推出的,报道了中国钢铁工业即将全面展开的“去过剩产能”行动。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粗略估算,如果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再压缩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的目标,将有50万左右的职工面对职业调整或重新选择。
据报道,《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目前已获得国务院批复,或将在春节后正式下发。相当一批钢企将通过关闭、重组、或被兼并等方式,退出历史舞台。而50多万员工,则将在财政托底的基本原则下,或买断工龄、或提前退休,或者实现转岗安置。
仅钢铁一个行业,加上万达一个房企,就需要在2016年为大约55万人实现转岗,可见中国经济凤凰涅槃、断臂重生的力度之大,涉及人员之多。如果加上煤炭、水泥、玻璃、有色金属、房地产等行业,未来需要实现“职业迁徙”的中国人可能超过300万人。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必须付出的代价。在欧洲、美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类似景象。
特别具有象征意味的是,在中国为煤炭、钢铁等行业去产能的时候,英国在2015年12月18日关闭了最后一个煤矿。至此,始于300年前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煤炭工业,才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按照近期中央提出的方针:“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
而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为了保证“一带一路”等对外战略的实施,人民币必须稳住汇率。而稳住汇率,就意味着货币政策不能太过宽松,降准、降息的次数都需要被控制。这样一来,中国经济在2016年仍然需要过紧日子,只能在财政政策上加大力度。此外,就是通过改革增加经济的内生动力。
在这轮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大。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围绕着城镇化、房地产形成的过剩产能,其实就来源于诸如当年的“四万亿刺激”政策,是政府保增长的产物。现在去产能,同样需要通过行政命令来完成,所谓的“解铃还须系铃人”。
几百万人的职业迁徙,落后产能的逐步出清,固然在阵痛中为中国经济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换投资主体,才是更有意义、更加影响深远的工作。
我曾多次在本专栏中指出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两个增长期:
第一个增长期,是靠制造业和出口,这个时代国企、地方政府的投资是被削弱的,市场力量有所增强。从城市竞争层面看,一批依赖市场力量的地级市崛起,超过了很多省会城市,比如东莞、佛山、无锡、温州、泉州。
第二个增长期大概在2000年前后启动,新的增长动力来自城镇化、房地产,此后的汇率、利率政策都不再有利于制造业。在第二个增长期内,地方政府、国企逐步成为投资的主体,民企退位。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年的明星地级市逐步星光黯淡,更能通过行政力量调动资源的省会城市开始崛起(比如郑州、长沙、武汉、成都等)。
目前的所谓过剩产能,主要是第二个增长期形成的,来自于行政力量,而不是市场力量。所以,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未来中国的投资主体不应该再是地方政府和国企,而应该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涌现出来的市场力量。
从行政力量里衍生出来的过剩产产能,正在被行政力量出清。但愿此后开启的,是一个市场主导的新局面。而行政力量,则归位于它应有的位置:裁判员、监管者!
如此,才是真正的转型,才是中国之幸!
最后,谈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对当前股市、楼市的影响:
这是长期利好,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意义深远。但短期看,对股市和楼市带来比较复杂的影响。在这轮关停并转中,肯定是有企业得利,有企业利益受损。所以,你的股票可能中彩,也可能中招。所以,尽量买行业龙头的股票,或者干脆远离这些敏感行业。至于房地产投资,只能围绕中心城市进行,要么买有人口增量的大城市中心区的普通住宅,要么买项目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优质房企的股票。
整体而言,我建议普通投资者在2016年远离股市,因为不确定性太大。如果非要玩,也要控制仓位,不加杠杆。现在的点位,很难说已经真正见底。
2016年三大判断:经济L型、改革是政治经济学与股市休养生息
中国有句古话叫“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供给侧改革和新供给经济学是一个务实的流派,它不是一个创造概念的流派,它是对时代所面临的问题的一个回应,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最强音。所以,我感到很荣幸,也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这样一个活动。
我也想借这样一个场合给大家报告三个方面的观点,第一个观点是中国经济未来是L型的,第二改革是政治经济学,第三中国的A股市场可能要休养生息。
下面跟大家报告一下逻辑。
一、未来经济L型
我是在2015年4月份提出“经济L型,牛市有顶部”,我记得去年5月份参加新供给的讨论我也曾经谈过这个观点,当时所谓的牛市的顶部就是五千点,但是对于经济L型,现在正在成为市场的一个主流的看法,也是我所带领的团队最早提出来的,未来3-5年中国经济可能是L型,因为中国还没有经历一轮完全的去产能和去杠杆,我们还不具备再出发的能力。中国的这些问题不可能靠做一场梦就解决的,我们没有在2009年面对,我们没有在2014、2015年面对,我们曾经试图通过财政刺激、货币放水来解决这些问题,现在有些人试图想通过货币的贬值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些解决方案都将被证伪。2015年12月18-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以供给侧改革为主,提出了五大任务,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中国如果能让供给侧改革落地攻坚的话,我相信我们这个国家将会迎来曙光。
对 “经济L型”判断,我想补充几个新的意见。
第一,我们说的L型不是官方公布的L型,而是真实的经济运行情况。中国的这一轮调整是从2008年以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GDP增速从12%以上降到现在,大致降了将近一半,由快速下滑期进入一个缓慢的探底期,这是我们讲的L型。但是我们真实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最近我们看到我们官方公布的数据,最近这两年和微观的数据出现了明显的背离,而且这个裂口不断的张开。我可以给大家报几个关键性的数据,从2014年一季度,由于房地产的冲击,经济出现了第二轮的下滑。我们GDP增速从2014年一季度到2015年四季度,八个季度,我们GDP是多少呢?7.3%、7.4%、7.2%、7.2%、7.0%、7.0%、6.9%、6.8%,什么概念?宏观数据已经不波动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微观的数据,房地产投资从2014年初19.3%一口气跌到2015年12月份负的增长,跌了20多个点,房地产投资占整个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4,再加上房地产所支撑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等相关投资占整个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房地产投资跌到了20个点,我们GDP还不波动。出口2014年全年6%的增长,2015年负的2.8%。发电量、货运量全从正增长降到负增长。微观数据告诉我们过去这两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轮快速的下滑,我们说的这个L型是真实的运行状况。
第二点意见,这个L型是一个弱平衡,能否L住取决于我们做什么。大家看一下国际经验,增速换档期有三种前景,第一种前景就是平滑过渡的L型,它的背后的逻辑就是边破边立,改革提前做,比如中国台湾。第二种前景,深蹲起跳,危机倒逼蹲了下去,但是出现了改革,他们也迈过去了,这个是先破后立,就是像日本和南韩。第三种前景,最差的就像拉美,包括部分的东南亚经济,蹲下去起不来,原因是破而不立,旧的增长模式已经永远的退潮了,而且是不可逆了,比如人口红利结束,房地产长周期拐点的到来,但是他们没有推动改革,更糟糕的是他们转向了民粹或者极左,世界上最糟糕的政府就是民粹政府,极左和民粹只有一墙之隔。所有治理好的国家都是精英政治,只不过这个精英政治怎么和民主的实现形式进行结合的问题。这就是我想补充的第二点,能否L住取决于我们做什么。
第三,未来展现在中国面前的是一场改革与风险的赛跑。我们从广泛的微观调查深刻的感受到中国的一些庞氏融资还在滚动,还远远没有结束。包括三四线小的开发商,产能过剩的重化工业,以及加工贸易,甚至地方融资平台在置换以后一些新增额都是庞氏融资,都是没有未来的,而且越滚越大,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可能已经不多了,这是我想讲的第三点补充意见。
第四,在经济L型的背景下经济结构内部将会发生剧变。中国未来还能再依靠钢铁、煤炭、房地产吗?中国的未来在哪里?中国未来就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这一切的一切有赖于改革,我们要把旧的破掉,把新的放活。
第五,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究竟有多大。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概念,原来我在国研中心服务的时候,刘主任带我们研究增长阶段转换,后来被新一届中央领导采纳为增速换档,这件事情成功的概率有多大,怎么才能成功。二战以来的七十多年,世界上一百多个后发经济体展开了姿态各异的追赶,真正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只有12个,成功的概率是10%。这里还要刨掉沙特那种资源型经济体,因为人家命好底下全是石油,再刨掉一些城市经济体只有几百万人口不可比。真正靠工业化和城镇化完成追赶的只有四个,德日韩台。而且我们再来看,二战以后德国和日本远远谈不上追赶,他们叫做重建。二战以前他们已经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真正从零开始完成追赶任务的其实就是南韩和中国台湾。而且大家不要忘了,南韩和中国台湾号称是自由世界的桥头堡,受到了广泛的支持,甚至危机时刻南韩跌倒了有人扶一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挑战。
我再讲下我们所具备的条件,这12个成功追赶的经济体制度文化发展的基础都跟我们很接近,比如日本、南韩、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都在我们周边。当然也有不同,三个不同,德国60年代,日本在70年代,中国台湾在80年代,韩国在90年代增速换档的时候他们都处在一个大的全球向上的周期,现在我们刚才有一位学者讲过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去杠杆的周期,这是第一个。
第二,这些经济体的微观基础都是民营经济为主,很遗憾,我们还有庞大的国企的包袱,微观基础是不一样的。南韩在他们向市场化转换的时候,它的企业的微观基础是具备的,三星、现代、浦项都是民营企业,它对价格信号是灵敏的。
第三个不同,实际上你看到这些增速换档成功的经济体它们的收入差距是很小的,无论在南韩还是日本。但是中国的收入差距可能已经走得有点儿远了,这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中国未来要转变成一个消费和服务业增长的社会,它最好的收入群体的形态是橄榄型的,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二、改革是政治经济
走到现在我们也达成一个共识,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但是对于改革我要补充几个意见,改革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有三个。
第一,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我们要做制度的变革,表面上是增速换档,实质上是动力升级,根本上是靠改革转型。我们貌似要发展创新型产业,高端制造业,实际上它对我们制度环境的要求,对生产要素自由的流动,对我们产权的保护比以前要强。这是第一点意见。
第二,古今中外改革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一轮成功的改革需要政治控盘、形势倒逼达成共识和价值观的问题,就像邓公讲的“中国要防右,但主要是防左”。
第三,改革不是童话故事,改革要落地破冰攻坚,要经历三年阵痛才有红利,我们要为此做好思想准备。
三、A股市场要休养生息
最后谈对市场的看法。
第一点,我们可以看到过去这两年市场由牛转熊,大家讲了很多的逻辑,流动性,无风险利率,最大的逻辑就是风险偏好,而风险偏好取决于大家对改革预期的花开花落。
第二点,两千点涨到五千点是牛市,五千点跌下来就是熊市,这是我们要面对的。
第三点,这一轮调整正在接近尾声,风险是涨回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现在这个时点对市场过度悲观肯定是错的。虽然还不确定大底究竟什么时候会出现,但是我们可以确认的是风险正在逐步释放。
第四点,熊市的反弹会越来越弱,第一波可以去抓,后面的不好抓。熊市的大底会给你足够的时间让你确认。主基调是休养生息。
最后一点意见,2016年无论是经济还是对市场而言,最大的主题就是供给侧改革,最大的希望也是供给侧改革。
每日精彩,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期乐会微信公众平台。
感谢作者辛苦创作,部分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
纠错、投稿、商务合作等请联系邮箱:2874728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