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刚刚开始的纷乱时代,很多人们想象不到的未来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次贷危机造就了保尔森这样的“大空头”,历史同样也造就了巴菲特和索罗斯这样的一代宗师,而在接下来风起云涌的年代,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传奇出现。

电影《The Big Short》

这届奥斯卡有一颗遗珠,就是这部《大空头》,这也是我看过的第四部关于次贷危机的电影。

同样是讲那场金融危机,《监守自盗》是揭露华尔街和政府的权钱交易,《大而不倒》是从政府的角度去重现如何度过那场危机,《利益风暴》是讲高盛内部在危机来临之时如何应对,而《大空头》则是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描述了在得洞悉先机的情况下,几个“做空者”如何度过与整个市场为敌的煎熬,终于坚持到最后战胜了华尔街。

这些不是虚构,而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电影的叙事方式和镜头剪辑非常棒,情节上或许非金融从业的人会有些看不明白(那些金融市场的名词电影中也都做了巧妙的解释),然而对我而言,这部电影却是直入人心的打动。

影片中的迈克尔是一个对数字敏感且极具洞察力的博士,同时也管理着13亿美元的对冲基金,他早在2005年就发现了爆发次贷危机的可能,遂向各大投行购买次贷产品的违约合同(等于就是卖空),在那些投行眼里他就像个傻子,因为次贷和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一直在涨,他的投资人和助手眼看违约合同不断的贬值(从开始亏损4%一直到亏损近20%),没有人相信他是正确的,投资人最后要求撤资,迈克尔在坚信市场一定会轰然倒塌的情况下,顶住压力给每个投资人写了一封邮件:“我们的协议允许我在市场脱轨的时候采取极端措施,我有理由相信次贷市场是个骗局,为了保护各位的投资不受扭曲市场的影响,我决定禁止你们赎回。”马上有投资人回复要起诉他,迈克尔一边应对投资人的追诉,一边备受煎熬的等待市场反转(这段时间应该有1年多),最终,他等到了次贷最后崩盘,为投资人赢回了489%的回报。

而来自小地方的查理和杰米是两个个人投资者,俩人花了四年时间凭借自己对市场的敏锐判断把11万变成了3000万(绝对是远远跑赢大市有天分的投资者),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之后,俩人觉得自己应该到华尔街闯一闯,所以约了摩根大通的交易员想见一面聊聊自己是否有“入场资格”,结果快到下班时间只是在大堂(都没有让他们进办公室)见到了摩根大通的一个交易员,被告知两个人的“资本金”远远不够。然而,他们无意中看到一份报告说房产市场就是一个大泡沫,两人研究下来发现那些AAA级的次贷债券都是垃圾,就去找“标准普尔”评级公司质问“为什么你们会给出AAA的评级”,标准普尔的人最后给的答复是:如果我们不给这些(次贷)债券AAA的评级,他们就会去找隔壁的“穆迪评级”。查理和杰米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绝佳的卖空机会,压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卖空。最后,他们看到了贝尔斯登和雷曼破产,两个在华尔街默默无闻的家伙,站在雷曼门前,亲眼见证了雷曼的倒掉,他们怀着好奇心走进了自己心目中曾经是“顶级投行”的空无一人的办公室……

我想,一般人无法体会,在迈克尔、查理和杰米他们卖空之后,市场却依旧疯狂上涨的时候他们那种煎熬——不但被所有人嘲笑,被身边的人质疑甚至反目,更可怕的是自己手里的卖空合约可能让自己和投资人赔的倾家荡产血本无归,而这个咬牙坚持时间并非是几天或是几个月而是长达一两年!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心和承受力,他们等不到次贷崩盘自己就先崩溃了,并且再无翻身的可能。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也让我更加相信“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些市场中亘古不变的真理——最后卖空者甚至差点无法把手中的次贷违约合同获利平仓,因为签订合同的投行马上都要破产倒闭无法支付了,那些本该赚钱的卖空合约很可能瞬间就会成为废纸!并非做对方向就万无一失,一样有血本无归的可能。

回头看看那时候美国疯狂的房贷市场,想想我们现在鼓励着刚毕业的大学生去贷款买房——这种不顾一切的制造泡沫的疯狂,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其实在电影的片尾,一样揭示了华尔街和政府的“作为”:那些操纵和欺骗市场的人,并没有受到任何制裁,最后倒霉的永远都是老百姓。

摘几段电影中的对白:

“要么我们对,要么我们错的离谱”;

“人们总希望有权威来告诉他们如何来选择价值,但他们这样选只是因为这些人看起来很权威,说的是他们想听的话而已”;

“整个世界都在虚假狂欢,少数的局外人和怪才却独具慧眼”;
“你们是在赌未来美国经济崩溃,这意味着,如果赌对了,人们会无家可归”;
“失业率上升1%,死亡人数会增加4万人”;

以上,是关于这部电影的部分,然而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和名字并非名副其实,因为电影里不过都是一些小人物,那场次贷危机中真正的“大空头”,事实上另有其人。

美国的次贷危机,成就了“两个保尔森”:一个是亨利.保尔森,前高盛CEO后出任美国财政部长,最终在次贷危机中力挽狂澜拯救了差点就垮掉的投行和美国经济,而另一个约翰.保尔森,则是在次贷危机和金融市场历史上都会留下重笔的,真正的“大空头”。

约翰.保尔森

约翰.保尔森毕业于哈佛,他立志要进投行工作,39岁的时候成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在次贷危机之前他管理的基金规模在40亿美元左右,非常的低调。保尔森不喜欢看评级公司的那些打分和受制于华尔街的条条框框,对市场有自己的看法,喜欢收集大量数据然后自己分析做出判断——从2006年开始,他看到美国房贷市场存在巨大的风险,专门成立了一只做空次贷产品的基金。然而刚开始的时候,保尔森和电影中的那几个小人物一样备受煎熬:基金不断的在赔钱,投资人希望能够止损,但被他断然回绝并且一直在加注,好在有些长期合作的投资人对他极其信任,最终和他一起坚持到了最后。在整个做空过程中,保尔森虽然坚信自己的判断,但与整个市场为敌也让他也不胜重负,他解压的方式是去中央公园跑步,心中支撑他信念的是丘吉尔的名言:“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事实上,如果美国房地产市场晚一年崩盘,等待着保尔森的一定是破产。而最终,他靠着做空次贷市场赚了150亿。

保尔森的对冲基金管理资产最后高达360亿美元,从此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冲基金,保尔森也成为了华尔街的传奇。后来他也曾经狙击欧债和买入黄金大赚特赚,但也因为重仓中国“嘉汉林业”这样的公司而在2012年亏损高达53%,成为当年全球业绩倒数第一的对冲基金,那是他在20年的投资生涯中,仅有的两个亏损年度之一。“大空头”踩到了“中国雷”,从此对中国敬而远之。


格林斯潘和保尔森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去年(2015年)保尔森向哈佛捐款4亿美元,成为哈佛建校380年来最大的单笔捐款。相比已经年逾80的巴菲特和索罗斯,保尔森才刚刚过了60岁,未来这个曾经以做空一战成名的“大空头”,应该还会续写他的传奇。

… …

今年,是我从大一入行以来的第20个年头,这20年里,前面七八年在证券市场的摸滚打爬让自己对中国股市有了足够的了解,后面这十几年,虽然没有身在其中,但却更多着眼在全球市场,也有更多的收获:无论是互联网和新经济对世界的改变,还是永远高高在生物链上端的金融市场,都让自己学习和成长了更多。不仅看惯了起起伏伏的市场涨跌,也更明白未来将要发生的某些可能,就像电影里最后的旁白说的那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们身处其中,究竟该去如何作为和自处,其实就是我们该如何面对和选择未来。

这是一个刚刚开始的纷乱时代,很多人们想象不到的未来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次贷危机造就了保尔森这样的“大空头”,历史同样也造就了巴菲特和索罗斯这样的一代宗师,而在接下来风起云涌的年代,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传奇出现。

每日精彩,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期乐会微信公众平台。

感谢作者辛苦创作,部分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

纠错、投稿、商务合作等请联系邮箱:287472878@qq.com